“玛汝(苗语,意为“好”)队长石登高,一心为了我们好。吃苦耐劳在村里,带领我们鼓腰包……”4月25日,双龙镇十八洞村,乡亲们围着石登高道贺,苗寨上下充满了喜悦。
今年45岁的石登高是湖南湘西自治州花垣县委驻十八洞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微微黝黑的脸颊,架着一副书生眼镜,墨绿色的家织布衣服上,一枚党徽熠熠生辉。
这天,他刚从北京回来,从2019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表彰大会上,捧回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如今,他又获得了2019“最美职工”的荣誉称号。
高高的苗山上,传颂着石登高一心只为父老乡亲的扶贫故事。
十八洞村
藏在大山深处的十八洞村,因境内有18个溶洞而得名。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225户939人,人均耕地仅有0.83亩,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
“三沟两岔山旮旯,红薯玉米包谷粑,想要吃顿大米饭,除非生病和娃娃。”村民自编自唱的苗歌,曾是十八洞人生活窘况的真实写照。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个偏僻、贫困的苗寨,同乡亲们围坐在一起,亲切地拉家常、话脱贫、谋发展,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思想,明确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十六字方略,在全国兴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向绝对贫困进行决战的伟大事业。
近年来,十八洞村牢记习总书记殷殷嘱托,在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自力更生,发展生产,建设家园。2016年,全村人均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8313元,实现整村脱贫。
找准增收路子 发展当家产业
脱贫不返贫才是真脱贫。确保不返贫,巩固提升是关键。2017年3月,花垣县委选派石登高驻到十八洞村进行帮扶。通过多次走访,他发现,村里一部分家庭虽然脱了贫,但家底薄,收入不稳定,一有“风吹草动”,就可能返贫。
为拓宽村民增收路子,石登高带领工作队员和村支两委集思广益,发掘资源,寻找出路。
山高有好水,十八洞夯街峡谷的山泉水清澈甘甜,然而开发成本很大,乡亲们坐拥绿水青山,却没办法把它变成金山银山。
4月底,某企业负责人进村调研扶贫,石登高抓住机会,陪同他深入峡谷察看水源、品尝山泉、取样检测。石登高掏心掏肺的“游说”和十八洞山泉检测后的品质打动了该企业负责人,当年7月份,该企业决定进村建厂。
十八洞村以“十八洞村”品牌入股,按“50+1”模式与该企业合作开发十八洞村山泉水,公司每年分红给村集体50万元,每生产一瓶水再拿1分钱注入村扶贫基金,壮大村集体经济。
仅仅用了70多天,当年10月8日,十八洞村山泉水厂一期工程建成试产。当年,村集体分红收入50.18万元。如今,山泉水成了十八洞村巩固脱贫增收的一项长久性主打产业,10多个村民进厂上班,每月工资两三千元。
早在2014年,十八洞村和该县苗汉子野生蔬菜专业合作社携手,采取“飞地经济”模式流转土地,在该县农业园区建成1000亩精品猕猴桃出口示范基地。
为了确保猕猴桃有收益,石登高请来了省出入境检疫检验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对猕猴桃培育进行技术指导和检测,237项指标全部达到出口标准。在销路上,他先后打通了京东、邮乐购等电商平台。2018年,十八洞猕猴桃正式挂果,产品线上线下供不应求,当年村民人均分红1200元。
同时,十八洞村还与中车株机共建苗绣扶贫就业工坊,大力发展苗绣产业。37户贫困户53名留守妇女签订订单协议,入社建档立卡户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
在石登高带领下,十八洞村坚持短平快与中长期相兼顾、新特优相搭配、一二三产业相融合,形成了以乡村旅游为主导、以特色种养为基础、以苗绣和山泉水为补充的产业发展格局,优势特色产业覆盖所有贫困户,600多个村民有了稳定收入,30个大龄“光棍”增收致富,娶了媳妇,脱了单。
坚守绿水青山 建设宜居家园
春暖花开,青山叠翠。连日来,游客一拨拨进村,沿着一条条干净整洁的石板路,穿行在一栋栋木板壁、青黛瓦的苗家传统木房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8年,石登高率领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在一些爱心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与原生态协调统一,建筑与民族特色完善结合”的发展思路,不占田、少拆房,不搞“高大上”项目,不大拆大建,对全村4个自然寨的房屋修旧如旧,进行保护性修缮,建设宜居家园。
同时,以山林塑形,以人文立魂,以绿色为底,顺着山势走向,打造一寨一景,发展乡村旅游。村里先后建起了游客服务中心、精准扶贫展示厅、多功能报告厅、生态停车场、乡村驿站等,还精心改造整修了村小学。
如今,村民房前屋后铺上了青石板,家家通上了自来水、户户用上了放心电,无线网络全覆盖……村居面貌焕然一新。
鸟儿回来了、鱼儿回来了、虫儿回来了、打工的人回来了、外面的人来了。
据统计,仅2018年,进村考察调研、观摩学习、游览观光的团队高达30多万人次。村民开办的农家乐、苗家特色小吃、山货摊门庭若市,进而带动了村里水果、蔬菜、粮食等种植与销售;20多个村民被旅游公司聘请,当起了农民解说员、交通协管员、卫生保洁员等,在村里上班拿工资,每个月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激发基层活力 力撑苗乡一片天
“新平台”拓开“当家业”,“村懒汉”变成了“带头人”……脱贫攻坚路上,石登高带领的队伍越来越大。
2018年6月,石登高在村里创新推行互助“五兴”农村基层治理模式,建立“1553”工作机制,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让基层战斗堡垒强起来。
全村组建了41个互助“五兴”组,分别从学习互助兴思想、生产互助兴产业、乡风互助兴文明、邻里互助兴和谐、绿色互助兴家园五个方面,建立互帮互助关系。
基层战斗堡垒强起来了,党员忙起来了,党群干群关系更加紧密了,全村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农旅经济合作社及下设的苗绣、茶叶等18个分社开展运营,以十八洞村为中心,向周边张刀、马鞍、双龙等16个村辐射,致力打造“十八洞村”品牌农产品,带领数万群众增收脱贫。
同时,村里进行村民思想道德星级评比,开展乡村道德讲堂,树立身边榜样。“11·3”精准扶贫晚会,苗族赶秋、苗年等文化活动相继举办,邻里关系更加和谐了,乡亲们心更加齐了。
在石登高的带领下,2018年,十八洞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2128元,先后荣获“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全国文明村” “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多项殊荣,成了全国脱贫攻坚的一面旗帜,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主流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在国内外引发强烈反响。
2018年6月,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本扬进村考察,对十八洞村脱贫攻坚取得的显著成绩给予了高度肯定。
2018年10月28日,湖南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大会在湘西召开,十八洞村作为现场点,得到与会领导高度肯定。会上,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表示:十八洞村脱贫攻坚打了一个漂亮仗,向习近平总书记、向党和人民交出了合格答卷,十八洞村的脱贫事迹,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湖南的成功案例和生动实践,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
2019年2月4日,大年三十当天,习总书记对湖南省委上报的信息专报《湖南湘西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 以十八洞村为样板走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好路子》作出了重要批示。
新时代,新起点
憧憬未来,石登高满怀信心
“现在,我们十八洞村已成了全国脱贫攻坚的‘明星村’,我们要向乡村振兴‘示范村’这个目标加油!那怕跑再远,一步一个脚印,总能达到目的"。
来源:道德观察微信公众号
编辑:李文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