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株小苗长成一棵大树
需要的不仅是时间
还有爱、关心和支持
正如同这家学校的“青苗班”一样
老师们用爱的雨露浇灌着
一群特殊孩子们的心田
直到他们用技能谱写人生新篇章
何为“青苗”班
2017年9月,在湖南建工集团牵头下,湖南建筑高级技工学校与湘西州民政局、州慈善总会对接,为湘西孤儿设立“青苗班”,寓意“今日青苗,明日栋梁”。
从“青苗”到大树
技能扶贫是这样帮他们成长的
一起来看看吧
12月29日,新年的气氛正浓,湖南建筑高级技工学校“青苗班”段周清等五名同学即将动身前往北京某部队后勤部实习。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希望一年之后,你们体格更加健壮,思想更加成熟,事业更加开阔。”学校党委书记刘清拍着“青苗班”段周清的肩膀殷殷嘱托,“在北京要把普通话学好,工作一定要注意安全,还要经常和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联系。”
段周清本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大山里的一名孤儿,2017年成为湖南建筑高级技工学校“青苗班”装饰装潢专业的一员,经过三年的技能学习,最终以优异的专业成绩通过北京某部队的面试,开始用技能谱写人生新篇章。
像段周清这样,通过接受技能教育实现自强自立,用技能改变命运的孩子在湖南建筑高级技工学校还有很多······
帮“青苗”安家
“扶贫先扶志,让‘青苗’落地生根,激发内生动力是根本。通过教育学习,让‘青苗’班的学生精神强起来,学习动力强起来,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强起来。”校长谭翔北提出把“输血式”扶贫转变成“造血式”扶贫的培养思路。
王莉是2017级第一批11名“青苗”学子中的一员。生活里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入校后她有些不合群,总是一个人发呆。专业老师骆萍主动提出“带个孩子”,从此骆萍便多了一个“女儿”。入校后的一个月,恰逢王莉15岁生日,骆萍将她接到家中,全家人为王莉过了一个难忘的生日。那夜,内心敏感的首次向骆萍敞开心扉:“老师,我在这儿有了家的感觉。”
如果说第一个生日让王莉有了家的感觉,骆萍老师第二次为她庆生时,这棵“青苗”则真正扎下了根。
▲“青苗”学子参加给排水道安装集训。
“我交了很多新朋友,专业课也能听懂了。”曾因听不懂专业课而苦恼的王莉,现在脸上写满了自信。即将工作的她向骆萍老师表示感谢。“以后我也能仗‘技’走天下。”
像王莉这样打开心结,扎根学校,一步步从自信走向自强的“青苗”学子不是个例。“青苗班”孩子在学习、交际和心理健康方面的进步得益于学校探索出的‘三个一’关爱模式,即“1名学生1名教师”进行学业帮扶,“1名学生1个家庭”开展生活关爱,“1名学生1个党支部”开展思想引领。“智”“志”并举,为“青苗”倾注爱的滋养,助力“青苗”学子成长为明天的栋梁。
2020年7月,学校对口帮扶湘西州孤儿整整三年之际,学校全体党政班子领导和中层干部来到湘西州慈爱园,回顾总结三年来“青苗”学子的教育培养工作,谭翔北代表学校向“慈爱园”捐赠现金2万元。截止目前,四年共有36名孤儿在该校“安家”,学校累计投入达70余万元。
为“青苗”找“婆家”
教育脱贫,就业是关键。在湖南建筑高级技工学校开展对口帮扶湘西州贫困孤儿之初,就明确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扶贫标准。四年来,学校开展的一切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都瞄准“就业”这一靶心。
为了保障“青苗班”学生的就业问题,学校与“湖南建工物发集团”、“湖南沙坪建筑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采用“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订单培养,定向就业”,让“青苗班”学生一入学就有了“婆家”,毕业即可就业。
“相比学校推荐的实习单位,自己找的工作,还是不稳定。经过我自己的几次尝试,终于明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有多么不容易。”段周清告诉记者,他先去了学校为他推荐的湖南建工集团装饰工程有限公司上海某项目部实习,但工作地离家、离年迈的爷爷太远,希望能就近就业。辞职后,他辗转于长沙几家装饰企业务工,但每份工作坚持的时间并不长久。
▲老师指导段周清做装饰效果图。
2020年9月,北京某部队前来学校进行校园招聘,经学校推荐,段周青以优异的专业成绩顺利获得岗位。
段周清只是“青苗”学子求职路上的一个缩影。“刚刚进入社会的毕业生,在自我需求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从推荐单位离职的情况比较普遍。”刘清表示,学校不仅仅要把他们“扶上马”,还要再“送一程”,绝不能让他们出了校园后,又继续“流浪”。
与“青苗”共成长
湖南建筑高级技工学校对“青苗”的培养,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从单纯的技能培养到“三个一”关爱模式,再到“一体两翼”培养模式的构建,湖南建筑高级技工学校一直没有停止探索。
正是第一批‘青苗’学子中所遇到的各种难题,让学校意识到,孩子年龄小,进入社会还为时较早。如何让他们的羽翼更加丰满?学校将目光锁定在打通学历上升通道上。
▲湖南建工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工会主席熊用机一行来到学校学生活动中心,向“青苗班”全体学生现场送上了围巾、手套、袜子、双肩包、保温杯等保暖物资。
2020年9月,“青苗”单招班正式开班。这批孩子在完成3年的技工教育课程后,将继续以“单招”的形式向大专职业院校发起“冲刺”。通过学历提升,他们的思想更加成熟,技能更加精湛,就业过程中就会更有竞争力。
▲青苗学子参加全国扶贫职业技能大赛。
四年来,不论是学校里的技能学习,还是寒暑假里深入湘西调研、家访,学校党政工团各个部门携手行动,奔赴在“青苗”学子的成人成才之路上,不断探索技能扶贫的途径和方法。
正是一次次经验的总结,该校面向“青苗班”的课题研究“技工院校技能扶贫精准施策模式”被评为2017年度湖南省技工教育教研重点课题;“湘西孤儿技能帮扶模式”入选2018年全国40个人社领域精准扶贫典型案例;2019年荣获“全球减贫案例有奖征集活动”最佳减贫案例;2020年荣获湖南省第二届民族教育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最开始,‘青苗’只是一个扶贫项目,而当我们真正走进孩子家中,与他们越发深入了解后,这渐渐成了一份扛在肩上的责任。”采访的最后,刘清告诉记者,“或许,这也是技能教育的最好体现。”
来源:湘工e家
编辑:李文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