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人语
劳动模范身上体现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是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模精神的重要论述滋养初心,淬炼灵魂。
在“韶灌”建设发展过程中,一位又一位劳模脱颖而出。
他们出语平实而崇高:“参加灌区工程建设,很光荣、很幸福”“实事求是,以人民利益为核心”“一步一个脚印走,一棒接着一棒干”。
在时代的洪流中,他们用自己的实践在求证:什么是民族的精英,什么是人民的楷模,什么是共和国的功臣。
踏石留印,筑精神“堤坝”
——韶山灌区建设发展启示录之劳模精神篇
●本报记者 吴凯风 商艳鑫 邱钊
6月16日,阳光正好。韶山灌区周边的农田里,禾苗吐绿,荷花含苞,一派生机勃勃。记者来到韶山灌区工程管理局,还未坐定,约好的采访对象,被大家以“戴劳模”相称的戴冬桂老人就打来了好几个电话,说她在家等着我们。
“戴劳模就是这么认真,做事热情,一丝不苟。”韶山灌区工程管理局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
韶山灌区渠道纵横,群峦叠翠,一条条渡槽宛如一道道挂在山峦间的长虹,渡槽内水面如镜,无声流淌。在前往戴冬桂家的路上,目睹这一道道风景,55年前十万建设大军战天斗地的火热生产场面仿佛浮现在眼前。
“愚公有移山之志,我们有穿山之志。”10个月建成灌区主体工程,在湘中大地创造了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也涌现出了一批批劳模和先进典型人物。
无数次深入灌区现场调研的局党组书记、局长谢四清深有感慨:这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民心渠、幸福渠,在各个时期的实践中,灌区始终弘扬劳模精神,踏石留印,构筑起一道道排除万难、屹立不倒的精神“堤坝”。
劳模担当“排头兵”
十万“愚公”上高山
一路紧赶慢赶,我们如约来到湘乡梅桥镇芭蕉村,来到戴冬桂老人家里。庭院里几株绿植,清气满院;屋内干净整洁,仅有几件简朴的家具。只有墙角桌上摆放的一本韶山灌区画册格外引人注目。
▲戴冬桂翻看韶山灌区画册,回忆当年参与韶灌建设的场景。
“画册上这个齐耳短发、脸庞黑黑,满头大汗的姑娘就是我。当时就知道埋头干活,哪会想到自己不仅能被评为‘五好标兵’,还上了画册。”翻动着画册,75岁的戴冬桂老人感慨万千,向我们讲述起当年参与修建“韶灌”的种种往事。
“那是1965年,我18岁,刚订了婚。正在这时,听说要修建韶山灌区,我就想报名参加。”戴冬桂老人回忆,她当时连续给大队党支部写了4次申请书,1965年9月17日,没等批准的通知到来,她就随修渠大军上了阵。
工地上,戴冬桂所在的泉塘一连负责一个河坝清基任务。这是一个8000平方米的大水坝,年久日深淤积了厚厚的泥沙,其深过膝。戴冬桂把裤腿一捋,二话不说,“扑通”的一声跳进了河坝。
“男同志能干的活,我们女同志照样能干!”在20天的清基战斗中,戴冬桂紧咬牙关、连拖带挑地完成了任务,而且一天不缺勤,赢得大家的声声夸赞。
戴冬桂还组织了8名妇女,利用公休时间,到山沟河边四处收集卵石。7天时间,共收卵石5500多公斤,为施工节省了10多个劳动日。
正当戴冬桂在工地上干得热火朝天时,家里捎来口信,催她回家结婚。这让戴冬桂有点烦。
“现在正是为国家流汗出力的好时机,修渠误不得,婚期可推迟。”戴冬桂给未婚夫写了一页信,表明了自己修渠的决心。为修渠道,她将婚期连续延期了三次。
戴冬桂也因为在灌区建设中表现出众,被评为“五好标兵”。她的故事,被编为花鼓戏《三劝娘》,在工地上广为传播。戴冬桂还在工地上火线入党,并参加了六位劳模组成的巡回宣讲团。
当问及当初为什么会这样选择时,戴冬桂老人这样回答道,“这是一项惠民工程呀,有了水,就有了粮食,有了粮食,就不挨饿。我们能够参加韶山灌区工程的建设,是很光荣、很幸福的。”
如今,画册上这张珍贵的黑白照片,被放大后珍藏在韶山灌区陈列馆,戴冬桂修渠的故事也记录在了韶山灌区陈列馆。
在灌区采访,我们听到、看到许多像戴冬桂这样感人至深的人和事。“十万‘愚公’上高山,攒劲挖来攒劲担。送走千年旱涝苦,挑来幸福满人间。”大家吟诵着这样的“战地诗歌”,对那段激情岁月记忆犹新。他们既是为人津津乐道的“英雄”,也是10万建设大军中普通的一员。
曾纪鑫曾担任过韶山灌区工程管理局局长,如今已年届8旬的他感慨,灌区工程的建成,劳模精神的引领至关重要,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鼓舞了人们的干劲。
谈起当年在工程建设期间培养的劳模先进群体,曾纪鑫老人如数家珍:“全工地有600多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万多青年入了共青团,4万多人被评为‘五好’民工、职工,4600个单位被评为‘六好’单位,5000多民工掌握了一种或几种水利建设工程技术。工地上的好思想、好风格、好作风、好经验、好技术带回农村后,对农村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劳模破解“拦路虎”
百姓利益为核心
曾纪鑫老人的这一番感慨,对于水利老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上官能来说,就有着更深的体会了。
▲老劳模上官能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今年92岁的上官能老人,依然时刻惦记着湖南水利建设与发展,并经常向年轻人无私传授水利工程建设的心得体会。当年的他,凭借过硬的技术本领破解设计和技术上各种“拦路虎”,成为韶山灌区成千上万建设者中的明星之一,也成为湖南省水利系统第一个戴着大红花到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劳模大会的职工。
6月18日,在长沙,上官能老人和老伴在家里静候我们的到来。一见面,老人爽朗的话语,让我们完全感觉不出站在面前的是一位90多岁的老人。在采访中,我们依稀感觉到,韶山灌区建设者说话声音洪亮,都有一个“大嗓门”,也许是在当年建设大工地上交流时形成的习惯。
“那段‘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激情岁月,一生铭记。”提起韶山灌区,这位耄耋老人的情绪高涨,思绪又回到了当年那战天斗地的火热场面中,“那时候没有什么机械设备,10万建设大军硬是肩扛手提,搬走了一座座山包,填平了一条条沟壑,架起来了一座座渡槽,凿通了一个个隧洞。”
▲10万愚公上高山。10万劳动大军用10个月时间完成灌区主体工程建设。
作为设计师,上官能经常奔走在百里工地上,“要看设计合理不合理,要看工程进度,更要看工程质量是否符合要求,还要现场解决一些施工中冒出的各种各样的难题。”
“经过50多年的运行验证,韶山灌区的质量是过得硬的,是真正体现了‘多快好省’的这个精神的,我们的设计也是合理的。”上官能老人告诉记者,在施工中,他们采用了先进技术,搞了技术革新、工具改革,其中有6项技术获全国先进技术成果,比如吊装120吨槽身、洋潭引水坝改造、英雄关施工等,这些都充分发挥了技术人员和工人们的智慧。
“渠道建好后,经过两次30多天时间的试水检验,证明工程质量好得很!过得硬!”说到工程的质量时,上官能老人拍着大腿,竖起大拇指说道:“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体现了对群众生产和生活高度负责的精神,体现了对群众长远利益和近期利益高度负责的精神。”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上官能老人多次提到一句话:“实事求是,以人民利益为核心。”“党和政府处处替百姓着想,在细节上费心思,让沿渠道农民都很满意。”
工程占用耕地5300亩,施工过程中共造田造土6800亩,实际增加耕地1500亩;给拆迁户新建的住房,比旧房还高些、大些、好些、多些;全线规划设置人行桥和踏步码头,便于群众取水、浣洗……“修建韶山灌区就是把百姓的利益放在心上,老百姓积极踊跃参与,这么庞大的工程才能如期保质完成。”上官能老人说。
两任站长当劳模
一棒接着一棒干
流逝的是时光,不变的是精神。
韶山灌区洋潭引水枢纽是灌区最为偏远的基层单位所在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原站长李建文,18岁进入电站,扎根洋潭32年,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还坚守在岗位上。
“如果不是把工作看得那么重,如果多注意休息和保养,他不至于走得这么快啊。”回忆起丈夫李建文种种不听劝的“倔强”,妻子刘丽星难掩悲戚。
在刘丽星的记忆中,丈夫几乎把电站当成了家,每次周六上午才回,周日下午又赶回了电站,“因为洋潭电站负责灌区洋潭引水枢纽的防汛保安和电站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很重。”
2007年,身患“不死的癌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李建文仍奋战在一线。因身体免疫力急剧下降,他经常感冒,每次必须输液上十天才能恢复。为了不耽误工作,每次他都是到电站一边上班,一边打点滴。
2013年8月6日,洋潭电站开始实施国家水利部农村小水电增效扩容改造项目,这是建站40多年来的第一次全面升级,改造之后三台机组每年将可多发300万度电。而此时,李建文的病情已经明显恶化。从办公室到机房的百余级阶梯,他只能抓着扶手慢慢挪。
即便如此,当2号机组涡轮改造中,出现的铸钢与不锈钢对焊开裂的难题,让焊接师傅束手无策时,李建文还是毅然拿起焊枪,操作了两三个小时,最终圆满解决问题。
“他这是不要命啊!”刘丽星说,2号机组改造顺利完成,可李建文却倒下了,“他的病连太阳都不能久晒,更别提受高强度的电弧光的辐射了。”
2013年10月20日,李建文倒在了岗位上,年仅49岁。
湘潭市优秀党员、湘潭市劳动模范、湖南省水利系统安全生产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每次看着家里摆放的一本本荣誉证书,刘丽星百感交集,这是丈夫一生的荣耀,用自己的无私奉献,延伸了人生的价值。
这种无私奉献的劳模精神,在韶山灌区代代相传,历久弥新,已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2013年11月,电站新站长朱国柱从李建文手中接过“接力棒”,顶了上去。
早在1995年,朱国柱从湖南省水利水电学校毕业后,就被分配到了这里。至今,他已经坚守了26年,不争名利,不辞劳苦,心里时刻装着引水枢纽工程和电站。
电站的工作性质特殊,一年365天需要有人留守值班,遇到恶劣天气、设备缺陷、机组大修,更是没日没夜,容不得丝毫疏忽。
每遇极端恶劣天气,朱国柱带头通宵值班,彻夜巡逻,直到洪水警报解除。有时连续值班巡逻四五天,往往一轮下来回到办公室坐着就睡着了。有时,深夜遇到设备故障,他连夜组织人员从40公里远的湘乡城区赶到现场通宵处理。为了电路安装调试,他曾在电站呆了整整两个月,瘦了十多斤。
“我多吃点苦,大家就能少吃点,这样挺好。”朱国柱说。去年,他被评为“全国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青春献给了灌区,多年的辛苦,不到50岁的朱国柱一头白发。
朱国柱告诉我们:“在灌区工作了这么多年,我觉得最有意义的事,就是一步一个脚印走,一棒接着一棒干,将劳模精神传承下去。
来源:湘工e家
编辑:李文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