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人日报社评:构建高技能人才职称评定的“无障碍通道”

来源:工人日报 编辑:李文洁 2021-08-12 10:37:27
时刻新闻
—分享—

原标题:构建高技能人才职称评定的“无障碍通道”

工人日报—中工网评论员 郭振纲

职称评定是劳动者技能水平评价的杠杆之一,是打通产业工人职业发展“天花板”的重要途径,应以充分释放产业工人技能提升热情为标准,通过制度的创新,构建起契合产业工人队伍现状、激励产业工人岗位成长和技能提升与职称评聘相匹配的机制。

据8月9日《工人日报》报道,“如果没有一事一议,申报正高级工程师至少要耽误一年。”去年11月,全国劳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潘从明因故错过了职称答辩评审机会。事后,甘肃省职称改革办公室开通“绿色通道”,使他顺利拿到了正高级工程师资格证书。据悉,自2018年甘肃省人社厅出台“特殊人才职称特殊评价暂行办法”以来,通过对业绩评价要素进行创新,建立正常、破格、特殊人才评价通道,制约技术工人职称评定的限制已经全面松绑。截至目前,甘肃有218名像潘从明这样的特殊人才通过“绿色通道”获得了高级职称,打通了“大国工匠”的职称晋升通道。

长期以来,不少地方产业工人在职称评定方面,受到身份、资历、学历、论文、地域行政级别等限制。比如,工人只能评技师,干部只能评工程师,“单一通道”让不少高技能人才望工程师兴叹,一些想通过一技之长深耕技能的技术人员难以实现夙愿;一些年轻高技能人才与年长者共挤“独木桥”,职业成长因资历原因被人为延搁;不少技术工人被学历这一“硬杠杠”卡在高级职称的大门外;不加选择的论文要求,让一些有技能、无论文的技术工人无法参评;一些基层单位名额少,一大批长期工作在一线的技术工人和专业人员难以评上高级职称。清除这些“拦路虎”,需要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的出台,让传统的职称评定道路更通畅,让一些特殊人才有了实现梦想的阶梯。在构建“双师制”贯通发展机制的过程中,甘肃破除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项目等倾向,建立“一人一事、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特殊通道,立足“分类评价、可参评、评得上、提高含金量”,正常评聘无障碍,同时为一大批特殊人才打破了职业“天花板”,“工人教授”“农民教授”不断涌现,几百名“快递小哥”有了职称,年轻人不需要“再等等”,基层劳动者也不再是“被遗忘的角落”……政策红利的全面开花,促进了特殊人才百花齐放,职称评定这个制约产业工人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得到有效破解,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快车道”迈出实质性步伐。

现实中,由于观念的滞后和政策的不配套,不同地方、不同单位打破产业工人队伍职业“天花板”的步伐不一。比如,有的依然固守身份界限,限制技术工人参评正高级工程师,将一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挡在职称评聘的大门之外;有的虽然放开了参评大门,但没有建立专门的通道,出现了技术工人“能参评但评不上”的现象,政策红利成了“看起来很美”的画饼;有的在实施学历、论文条件破格后,对参评者的贡献评价机制不完善,一些在工作岗位作出突出贡献、技能突出、带徒卓有成效的技术工人,在职称评定上往往不能如愿,诸如此类。

职称评定是劳动者技能水平评价的杠杆之一,是打通产业工人职业发展“天花板”的重要途径,应以充分释放产业工人技能提升热情为标准,通过制度的创新,构建起契合产业工人队伍现状、激励产业工人岗位成长和技能提升与职称评聘相匹配的机制。

一方面,优化正常的评聘机制和条件设定,扩大“双师制”贯通范围和途径,让更多的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能够参评更契合自身发展的职称,做到人尽其才;另一方面,建立技能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完善职称评定专家构成,下放职称评定权限,明确破格参评的条件和评价方法,给特殊人才开辟专门通道,让其能参评、评得上且职称的含金量足。

改革职称评定机制是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向深处延伸、向广度延展的重要一环,甘肃等先行地区的改革路径和做法具有积极示范意义。期待各地积极行动,优化机制,打通堵点,构建起高技能人才职称评定的“无障碍通道”,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来源:工人日报

编辑:李文洁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工会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