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一个新“水口山”
湖南工人报全媒体记者 黄雅群 王桂平 向冠男
北临湘江水,东接舂陵口,千年矿冶之地,百年铅锌之都,是为水口山。
百年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矿工们在此抡起大锤。“打破一个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的呐喊,响彻云际。
百年后,传承红色基因,激活红色资源,“再造一个新‘水口山’!”成为水口山人坚守的使命担当。
2月24日,冬雪渐融。蓝天下,全国职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水口山工人运动纪念馆的广场上,“咱们工人有力量”七个大字熠熠生辉。
专属于水口山的红色基因,自此处蔓延。
百年薪火
衡阳常宁一隅的这片矿冶小镇,是谢毅不曾割舍的故乡。
39岁的谢毅是水口山职工医院一名内科主任医师,他的曾祖父谢怀德——一位与水口山工人运动割裂不开的革命先驱。
谢怀德早年在安源煤矿当工人,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毛泽东派遣蒋先云、谢怀德前往水口山铅锌矿指导工人运动。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蒋先云、谢怀德等革命先驱在水口山铅锌矿东侧的康家戏台成立湖南水口山工人俱乐部,唤醒工人群众团结起来,反抗剥削与压迫。
天空晚霞似火,谢毅回望康家戏台。重檐歇山顶,小青瓦,如今,这一建于清同治年间的古戏台正待翻修,越发古朴宁静。
时光回溯至一百年前。“工人万岁!”“湖南水口山工人俱乐部万岁!”“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万岁!”在蒋先云、刘东轩、谢怀德的带领下,水口山矿工们聚集于此,振臂高呼。
关于爷爷余有禄,水口山铅冶炼厂公辅车间制氧空分班班长余建军所有的史料,都浓缩在一张泛黄的烈士证上。
1922年,时年32岁的水口山矿工余有禄参加了水口山工人大罢工,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跟随八百矿工一同奔赴井冈山,成为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1930年,余有禄在江西省大清县宝珠山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800名矿工、800位勇士。残酷的革命斗争让这支工人队伍几乎全部牺牲,世人至今都无法完整得知这八百勇士的具体名单,以及他们英雄一生,壮烈一生。
“爷爷牺牲后,为数不多的遗物被送回水口山家中,由于当时政局不稳,奶奶什么都不敢留下。”余建军回忆道,1951年,爷爷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这张烈士证,是对爷爷40年生命的唯一证明。”
英雄之名难寻,但英雄之迹永存。百年薪火“湘”传,历史需被铭记。
红色传承
湖南的红色工运资源相当丰富,激活和用好这些资源,更好地讲述红色工运故事、传承红色工运基因,湖南各级工会一直在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
“水口山是中国工人运动发源地之一,建设好水口山工人运动纪念馆意义重大。”近年来,为确保水口山工人运动纪念馆顺利完成建设,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周农多次带队走进水口山,察看项目建设情况,要求当地有关部门加强对水口山工人运动历史遗迹的保护和工运历史的宣传。
“以史为鉴、以史为师,主动从中汲取推进工会工作的智慧和力量。”2019年11月,湖南水口山工人运动历史研讨会上,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徐文龙表示,要把水口山建设成为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红色工运教育基地。
2021年,在庆祝党的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省总工会将“水口山工人大罢工”这段历史以电影的方式呈现出来,历经4年之久打磨的《八百矿工上井冈》即将被搬上大荧幕。
同年6月29日,党的百年诞辰前夕,水口山工人运动纪念馆顺利开馆。详尽的水口山红色工运历史,在此得以重现。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世人面前徐徐铺开。
其间,余建军也带着家人,多次走进水口山工人运动纪念馆。他在日记中写到:“看到馆内‘半边街’的场景,我停下脚步静静凝望,记忆的阀门如洪水般喷涌而出。”
“‘半边街’是矿工生活区,不仅仅是我的爷爷,宋乔生、耿飚等革命先驱都曾住在那里。”场景再现,余建军的回忆愈发翻涌。
矿业强国
如今,水口山第三冶炼厂烧结锅,铅锌矿2号井、5号井,一项项工业遗址,被地方政府与企业进一步修缮、保护,经百年时光沉淀,即将焕发新的生机。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康家戏台前,湖南水口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水口山集团”)的党员干部,追寻着革命先驱的足迹,庄严宣读入党誓词。
“我们对历史文献、图片充分挖掘,极力还原出水口山红色工运史、矿业史全貌。”作为“矿三代”,水口山集团党群工作部部长李萍介绍说,他们公司正在着手编纂《水口山志》(2006—2021)第四卷,让水口山的艰苦奋斗史得以延续。
“回望历史,展望未来。”水口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安平表示,如今新时期的水口山矿业工人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红色血脉,向“矿业强国”迈出坚定步伐。
因矿而兴,因矿而强。水口山正加速打造成为衡阳八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之一,在深入推进湘江保护与治理“一号重点工程”的同时,以湖南有色铜铅锌基地为核心的有色金属冶炼和深加工产业活力迸发,为衡阳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现代产业强市和最美地级市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百年“铅都”新启航
湖南工人报全媒体记者 王桂平 黄雅群 向冠男
铅锌矿组织党员开展井下义务劳动。
水口山成名,因为铅锌矿。走进水口山,我们把目光投向了这家历经沉浮的百年老矿——湖南水口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水口山集团”)。
1896年,清朝政府设立水口山铅锌矿局。中国第一家土法炼锌厂、中国第一家重力选矿厂、中国第一家炼铅厂、中国第一家火法炼锌厂等相继在水口山诞生,撑起了中国民族工业的脊梁。鼎盛时期,水口山铅锌产量雄居全球之首,被誉为“世界铅都”。
抗战时期,矿井遭日寇轰炸破坏而停产。新中国成立后,水口山迅速组织复工,恢复铅锌冶炼生产,为国家提供急需的金属,并援建了黄沙坪、株冶、韶冶等20余家知名有色金属企业,享有“中国铅锌工业的摇篮”之美誉。
在发展过程中,水口山矿也曾经历了行情低迷,十年亏损,面临破产、关停的境地。
“资源是有限的,创新是无限的。”水口山集团数千名职工,用“技术创新”突破困局,掀起了一场脱胎换骨的变革,百年老矿重焕生机。
新工艺:把有限的资源“吃干榨净”
在水口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安平看来,企业历经百年依旧充满生机活力,这得益于一代代职工坚持不懈勇于创新。
“选冶结合”是黄安平多次提及的科技创新项目之一。作为该项目的主要参与者,从去年开始,水口山集团选矿厂负责技术工艺的副厂长欧也斐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了“选冶结合”项目的科技攻关中。
水口山的铅锌原矿品位高,富含金银。近年来,随着金银市场价格不断升高,回收提炼金银势在必行。按照目前产能计算,如果水口山的铅精矿中金、银回收率每提高1%,就可为企业增加效益450万元左右。因此,如何提高铅精矿中金银的回收率,是摆在水口山集团面前的一道考题。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发挥采、选、冶全产业链优势,实施‘选冶结合’金银资源回收攻关项目,提高金银回收率,把有限的资源‘吃干榨净’。”欧也斐说。
然而,工艺技术创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选矿车间主任、党支部书记黄华礼带头将办公室搬到了操作现场,每天蹲守在机器旁,及时对比分析实时数据和化验数据。
为了稳定入选矿浆浓细度,引进了X荧光品位分析仪,持续优化药剂制度结构和工艺流程……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水口山集团铅精矿金银回收率大幅提高。2021年底,金、银回收率分别提高了4.12%和2.88%,每年可为公司增效3000余万元。
新力量:打通产业工人成长晋升通道
52岁的省劳模肖伟松是水口山集团精铅稀贵厂生产技术主管,与徒弟钟文伟8年前结成对子。师傅的“传帮带”下,当年只是初级工的钟文伟,现在是车间技术主管,独当一面。
不仅如此,肖伟松和钟文伟还共同完成了一系列技术攻关项目和工艺技术试验,累计为企业创效近千万元。师徒俩的故事成为水口山集团打造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的生动写照。
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也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有生力量。水口山集团广泛搭建劳动和技能竞赛舞台,完善职工成长成才体系,让每一个职工都有出彩机会。
去年11月,一场高规格的“名师高徒”职业技能大赛在水口山集团隆重上演。和以往的技能大赛有所不同,这次比赛采取各岗位工种师徒双人配合参赛的形式,设置了钻探工、支护工等11个竞赛工种。获得支护工竞赛项目金牌后,柏坊铜矿彭鹏辉、黎军师徒二人很是激动,他们的下一个目标是“蝉联金牌”。
“公司对职工的技术创新成果予以重奖,欧也斐凭借其创新成果,获得过10万元大奖。”水口山集团纪委书记、工会主席曹晓扬说,“几年来,公司每年对科技创新项目进行立项,每年投入上百万元对优秀创新成果进行奖励。”
新方式:“智慧矿山”建设带来新效益
清晨7点,水口山集团康家湾矿井下作业区一派忙碌景象,风钻工付石青和工友们操作着机器设备进行采掘作业。不一会儿,矿车满载刚挖出来的矿石驶出巷道。
地面调度室内,张宝财带领调度团队运用矿山智慧管理平台,实时掌握井下作业区人员名单、入井时间、定位地点等情况,远程监督指挥工人井下作业。
“矿山早已不是靠人力进行采掘运输和安全管理,逐步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张宝财说,井下作业工人每一项操作都清晰地呈现在智慧矿山管理系统大屏幕里,这是矿山生产方式的转变,“目前,康家湾矿井下铲运机出矿工艺采场比重达70%以上,采矿效率提高了3倍”。
智慧矿山建设成就,让水口山集团井下装岩工朱四清满心欢喜。依靠机械化设备和先进生产工艺,朱四清从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中释放出来,“智慧矿山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现在只需要操作智能化机械设备,就能轻松完成井下采掘、运输任务”。
湘江玉带镶明珠,百年“铅都”耀有色,一个崭新的百年“铅都”正在崛起!
红色传承中的绿色崛起
湖南工人报全媒体记者 向冠男 王桂平 黄雅群
全国劳模余鹏在金信铅业公司铅电解槽面上工作。
“嘟——”货运火车的一声长鸣。
2月中旬,装载着2022年新春第一车“火炬”牌锌锭的火车,自衡阳常宁株冶集团水口山基地仓库缓缓驶出,沿着新建成的瓦松铁路飞驰奔向远方。
这条长约18公里的货运专线,将湖南水口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水口山集团”)、株冶集团水口山基地、五矿铜业、五矿铍业等有色冶炼行业大佬们“串”在了一起,在携手水口山铅锌铜铍等冶炼产品走向世界的同时,也为水口山的有色冶炼企业“运”来勃勃生机。
如今,百年水口山春意盎然,绿意勃发。
“火炬”传承
“给我和锌锭、瓦松铁路合个影。”2月23日,株冶文化建设小组成员刘杰看着一块块“火炬”牌锌锭装上火车,从株冶水口山基地运出,他摁下了相机快门。
1964年10月,刘杰出生在水口山镇。父亲刘建期是水口山矿务局六厂(五矿铍业前身)氧化铍生产车间一名工人。
1965年6月,刘建期从水口山调到株冶,成为株冶铅系统二车间烧结工段备料班工人。不到1岁的刘杰也随父来到株洲。父子俩就此与株冶结下一生的缘分。
“跨一壶水,揣一点粮,一干就是一整天”“为国偿还外债,开展‘大炼银’行动”“‘火炬’成为驰名国际的招牌”……刘杰记忆中,父亲那代水口山冶炼人将水口山的红色基因带到株冶,让红色融入株冶的精髓血脉“火炬。”
2017年11月29日,株冶集团水口山基地30万吨锌项目正式开工。
“当时没人能相信,株冶能在一年时间内打赢这场企业转移转型的硬仗。”2018年12月26日9点58分,代表着行业最高水平、节能绿色、智能的2号152平方米焙烧炉冷料点火成功,株冶水口山基地电力自动化厂职工陈仰阳和80多岁的父亲陈凤生一起守在电视机旁,热泪盈眶,“父亲从水口山调到株冶,我从株冶回到水口山,我和父亲参与两次株冶的建设”。
水口山基地则承载着三代株冶人的希望与使命。这批新株冶的拓荒者骨子里流淌着“水口山基因”,让红色“火炬”顺利传承,在水口山呈燎原之势。
一“炼”升级
2月24日,早上七点多,水口山集团铅冶炼厂厂长袁培新准点走进办公室。远处那座高高矗立的140米烟囱,镌刻了他在水口山集团公司第三冶炼厂的奋斗青春。
“我最初参加工作,就是在生产出新中国第一锅铅的第三冶炼厂。”那时,一排排大大的烧结锅、白雾弥漫的车间、粉尘满布的夹竹桃,给袁培新留下了深刻印象。
2005年,伴随企业自主研发的“水口山炼铅法”新工艺的应用,第八冶炼厂应运而生,燃烧百年的“烧结锅”逐渐停歇下来。15年后,袁培新和同事们进驻新的铅冶炼厂,“硫酸净化、余热发电、工业废水零排放成为现实,原来随意丢弃的废渣料成为宝贝”。
“水口山基地实行废渣闭合管理,一颗矿石反复利用好几次。”水口山集团精铅稀贵厂厂长廖舟没有想到,伴随着矿石渣料价值的回归,他和部分株冶铅冶炼人也从株洲“回归”到水口山,汇聚在“铅冶炼”。
随着株冶集团铅冶炼与水口山的铅冶炼及金银生产系统的整合,水口山集团精铅稀贵厂诞生。面对铅合金制造技术空白、市场零份额,在水口山这片红色的沃土中,廖舟拿出“老株冶人”气魄,带领铅冶炼人苦修“内功”,在竞争激烈的合金市场中,一路披荆斩棘。
“水口山的红色基因在铅冶炼人身上得到赓续传承。”说这话时,廖舟正蹲守在新上马的智能自动生产线旁,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机器自动浇铸、码锭、打包,“当代水口山人可以做的还有更多”。
尊重“绿色”
为了保护一棵百年古树,株冶水口山基地西南角处,围墙拐了一个大弯。
“这是百年水口山对绿色的尊重。”全国劳模,株冶有色锌电解厂副厂长、工会主席柳祥国最喜爱这棵古树下的绿荫。
在锌电解厂打拼二十余年,柳祥国所期盼的“无刺鼻硫酸气味、污水不再横流,可自由呼吸、工业废水零排放”的“锌电解梦”,在株冶水口山基地得以实现。
酸雾有了专门的回收管道,锌电解水进入管道,搜集回流后进入污水处理系统,处理达标后,再次进入生产用水管道,重新“回到”生产现场……
株冶水口山基地左手边,有几个占地颇大的水池子,柳祥国等水口山基地职工每天下班都要从这里经过,“株冶水口山基地是中国有色行业中率先实现工业废水零排放的企业”。
“我与水口山一直都存在着特殊的缘分。”90年代初进入株冶工作,带领自己的师傅就是来自水口山的冶炼人。如今,柳祥国劳模创新工作室里,迎接的第一批学习者就是来自水口山集团的新入职职工。
人到中年,柳祥国带着株冶的“火炬”精神来到水口山,再次出发。
水口山的冶炼之火绵延百余载,两个甲子间,时空扭转,从大烟囱到绿色智能工厂,变化的是国家经济发展理念的更新、企业转型升级的突破,不变的是红色水口山,赓续“矿业报国”精神,为打造国内一流的矿山冶炼企业而奋斗着。
来源:湖南工人报
编辑:李文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