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硬核”举措锻造宏大产业工人队伍——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5年回眸

来源:中工网 编辑:李文洁 2022-05-24 11:24:38
时刻新闻
—分享—

原标题:“硬核”举措锻造宏大产业工人队伍(主题)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5年回眸(副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郑莉 朱欣 郝赫

“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重视发挥技术工人队伍作用,使他们的创新才智充分涌流。”2022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贺信,语重心长、期望殷切,在亿万职工群众中激起了创新创造的巨大热情,为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发出“动员令”。

时间的指针拨回5年前:2017年4月14日,一项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与亿万产业工人息息相关的重大改革拉开帷幕——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要求按照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总体思路,改革不适应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要求的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广大产业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好地发挥产业工人队伍的主力军作用。

在解读这份改革方案时,专家们认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不仅关乎产业工人的前途命运,更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高度,对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提供了“路线图”“时间表”。

5年、1800多个日夜,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这项改革带来的变化正广泛惠及产业工人,深刻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积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

庞大工程,从顶层设计到落地见效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一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决策部署。为什么改?怎么改?通过什么途径?达到什么目标?改革方案在厘清了一系列关键性问题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将“顶层设计”变成实实在在的成效,不断深化这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5年里,一大批聚焦思想引领、建功立业、素质提升、地位提高、队伍壮大等重点任务的顶层设计陆续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关于推进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文件90多个;全国总工会出台相关文件20多个,为细化落实改革举措提供了制度保障。与此同时,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出台了推进改革的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

5年里,一个党委统一领导,政府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工会牵头,行业协会、企业代表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全国总工会认真履行牵头抓总职责,会同中央组织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和国务院国资委成立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协调小组,30个部委参与其中,加强宏观指导、政策协调和组织推进。全国总工会明确要求,将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作为各级工会党组主要负责同志的“一把手”工程;各成员单位和参与单位则明确了责任部门,各项目牵头部委还成立了专项工作小组。

在各地,省级推进改革组织领导机构纷纷成立,其中23个省(区、市)的省委副书记、6个省(市)的省委常委担任组长,18个省(区、市)将这项改革工作纳入党委考核、督查范围。

如果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5年标注刻度的话,其间的两次会议成为重要节点。

2019年11月8日,全国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回顾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进展情况,对深化改革进行再动员再部署。随后的2020年被确定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深化年”,启动第一批试点。

2021年4月21日,全国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经验交流会议在江苏无锡召开,旨在聚焦重点难点,推进这项改革走深走实。会议明确了2021年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升年”,启动第二批试点。

试点是突破改革难点、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方法。

先行先试,典型引路。作为首批全面试点地区,黑龙江、江苏、四川成都在规划制定、政策出台、资金扶持、人才培养、公共服务等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黑龙江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列入深改委重点改革督查计划,纳入年度省直机关目标评价体系;江苏针对改革举措在企业落实难问题,明确了“寻策问计直到一线、宣传贯彻直抵基层、政策解读直达主体主角、经验做法直接分享、问题需求直通部门”的工作思路;成都以“责任制+清单制”方式压实各参与单位工作责任,等等。

与此同时,企业全面试点和项目制试点单位突出重点任务,攻坚克难、探索创新。

国家电网公司通过全面实施“党建+”工程加强思想引领;山东豪迈公司通过强化“合伙合作”的公司治理模式提高职工主人翁地位;甘肃金川公司实施一线工人代表参加公司党委全委会、总经理办公会、安委会制度;江苏红豆集团围绕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积极探索创新;浙江宁波舟山港、河北曹妃甸港探索创建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业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联盟;东北工业集团建设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中国中车集团探索建立健全培养、考核、使用、待遇相统一的激励机制;浙江吉利集团联合7家院校挂牌共建产业学院,成立产教联盟;广东充分发挥联席会议制度作用,用好“人社+工会”“法院+工会”“三方联调”“集体协商”等制度,切实保障劳务派遣工合法权益。

在全国层面试点的带动下,省级层面推出试点1400多个,地市级及以下试点2600多个。而当改革压力传导到基层、工作落实到企业的时候,也正有越来越多的成果惠及产业工人。

务实举措,为产业工人铺就“康庄大道”

22岁的黎浩是广东省广州市的一名外卖配送员,2021年底,他开始了白天送外卖、晚上当学生的日子。听说在工会支持下,自己所在的外卖平台与国家开放大学携手开设职业提升课程,并提供全额奖学金,黎浩毫不犹豫报了名。“只要读两年多就能有大专文凭!”有机会“圆大学梦”的黎浩觉得生活更有奔头了。

黎浩是“求学圆梦行动”的受益者之一。这项全国总工会会同教育部开展的农民工技能提升行动计划,目前已帮助150万名农民工提升了学历水平。

为产业工人铺就体面劳动、舒心工作、全面发展的“康庄大道”,这是衡量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效果的重要指标。

一份4万字的评估报告,浓缩了5年来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长长的成绩单——

在声势浩大的“中国梦·劳动美”“劳动创造幸福”主题宣传教育中,在一次次“最美职工”“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的推选中,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宣讲、文艺演出、读书演讲等活动中,源自平凡岗位的劳模故事、劳动故事、工匠故事引发了职工共鸣,使思想政治工作更有情感和温度,大力弘扬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导广大产业工人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

从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到重大项目、重点产业,从大型国企到非公经济、中小企业,广泛深入持久开展的劳动和技能竞赛吸引了数以千万计的职工参与。2017年至2020年,参加各级工会开展的技能竞赛、技术比武的职工总数达到8665.5万人次。

技术革新、技术协作、发明创造、合理化建议、网上练兵和“五小”等群众性创新活动的触角延伸到各行各业,为产业工人提供了建功立业的更多可能。据统计,2017年至2021年,广大产业工人提出合理化建议4536.85万件、实施2938.01万件,开展技术革新254.81万项,完成发明创造100.13万项、先进操作法77.77万项。

推动职业教育制度改革、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举办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深化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全面推行学徒制培训、打造“新时代工匠学院”……围绕产业工人素质提升的各项措施密集推出。据统计,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在3年里共使用资金1000多亿元,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8300多万人次、以工代训3600多万人;“技能强国—全国产业工人学习社区”则已累计培训职工1.5亿人次。

5年中,产业工人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也在稳步提高。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功勋荣誉表彰中,3名产业工人党员被授予“七一勋章”,受表彰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中,一线产业工人约占50%。28个省级工会配备46名产业工人兼职副主席;近4年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表彰中,产业工人比例均超过40%;工匠人才在落户住房、子女入学、医疗休养等方面获得特殊支持……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位位产业工人的成长,是一支产业工人队伍的壮大。

在持之不懈的努力中,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分解为一项项务实举措,让越来越多的产业工人在平凡岗位上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创造幸福。

深化产改,打造新时代产业工人“升级版”

从各地脱颖而出的529名技能高手角逐蓉城!2021年的金秋十月,一则新闻占据各大主流媒体和都市媒体重要版面。由全国总工会联合人社部、科技部、工信部、公安部、四川省政府举办的第七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在成都举办,大赛的工种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在保留钳工、焊工、砌筑工等传统工种基础上,设置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员、工业机器人操作调整工,适应了智能制造技术发展需要,体现了产业技术发展方向。

新时代需要怎样的产业工人?高素质产业工人需要具备哪些素质?为解答这些课题,一大批“硬核”创举在全国各地破土而出,不断拓展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广度和深度。

让产业工人队伍成为维护工人阶级队伍团结统一和社会和谐稳定最坚实、最可信赖的力量。许多地方重点关注产业工人所忧所盼、思想状态,及时加强思想疏导、强化人文关怀。如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充分发挥国有企业优良传统,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作为入职第一课、日常必修课,将19万产业工人打造成“铁人式”职工队伍。

引导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上海市通过制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2018—2021年)》,修订《上海市职业教育条例》,将技能形成体系建设有关内容固化为法定条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引导企业加大在岗培训力度,推行现代学徒制和新型学徒制;许多地方建立起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公共服务平台,提供视频课程,开展网络学习培训。

增强产业工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激发来自一线的创新创造潜能。青岛市全力打造“新时代工匠之城”,每年投入1500万元用于激励职工创新创效;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创建各类创新工作室690个,打造省级及以上创新工作室91个,吸纳近万名职工学习攻关;陕西法士特集团搭建“五星级员工”技能晋升评价体系,将员工技能水平与薪酬等级挂钩,对员工各类“五小”创新成果进行奖励和推广。

不断扩容产业工人队伍,广东深圳市聚焦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课题,通过深化农民工技能形成体系建设、农民工稳就业保就业工作和农民工权益维护工作,努力把农民工培养成为稳定的高素质产业工人;湖北十堰市实施“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积极推动农村困难家庭、城乡新增劳动力转型为支撑特色产业发展的新型产业工人。

近年来,全国总工会紧盯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重点群体,在全国开展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集中行动”、“工会进万家·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温暖行动”服务月活动等,最大程度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吸引到工会中来。截至2021年底,全国新发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会会员超过350万人。

伴随着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持续深入,正有越来越多的产业工人朝着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方向迈进,用实际行动诠释“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真谛,展现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力量与担当。

来源:中工网

编辑:李文洁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工会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