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者 按
今年是罗亦农同志诞辰120周年。罗亦农是“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曾与周恩来、赵世炎一起领导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先后担任中共中央长江局书记、中央政治局常委兼组织局主任。1928年4月15日不幸在上海被捕,21日英勇就义于上海龙华,年仅26岁。
5月18日,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二研究部、省委党史研究院、湘潭市委联合主办的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罗亦农生平思想与革命精神学术研讨会在湘潭县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后,上海总工会在湖州会馆大厅前举行升旗典礼。
□胡理芬 胡钧 贺重农
“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残躯何足惜,大敌正当前。”——这是革命先驱罗亦农就义前留下的大义凛然的诗篇。他毕生追求真理,即使在生死关头也毫不动摇,鲜明地体现了共产党人敢于牺牲、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祖国和人民将永远铭记他的英名。
罗亦农原名罗善扬,字慎斋,后更名“觉”“亦农”等,1902年5月18日出生在湘潭县易俗河镇青狮村雷公塘。1919年,在“五四”爱国运动的鼓舞下,罗亦农不顾家长的反对,秘密地踏上了去上海的路途。在上海,众多的新思想、新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和碰撞,他遇到了青年导师陈独秀,并经他推荐到报馆做报纸的校对工作。在这里,他接触到了《新青年》《劳动界》等众多的进步书籍、杂志和报纸,也接触到了当时很受青年人喜欢的沪滨工读互助团,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逐步了解。
1921年5月,经上海共产党发起组介绍,罗亦农、刘少奇等人踏上了去俄留学的旅途。1925年4月,罗亦农从莫斯科回到国内,立即投入火热的斗争。
1925年5月1日,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东大学举行,会议开幕后,开始了十万广州人民参加的大游行,罗亦农等大会的组织者、领导人始终走在示威游行队伍的最前列,极大地鼓舞了参与人员的革命斗志。随后,在广东大学,劳动、农民两代表举行联席会议,到会者在千人以上,罗亦农以农民国际代表的身份在会上发言。他说:“五一是万国劳动者争得八小时工作的纪念日,是万国劳动者向资产阶级示威的日期,是万国劳动者定期校阅自己的队伍,测量革命实力的日期。”他分析道:“中国的工人阶级因受着资本家、军阀和帝国主义严重的压迫和摧残,他们的阶级觉悟比任何阶级都快,他们知道要有自己阶级的组织比任何阶级都早。”罗亦农的演说慷慨激昂、痛快淋漓,使得到会的工农代表深受启发和鼓舞。
为加大宣传力度、扩大会议效果,罗亦农在短短几天内,在《向导》《中国工人》等刊物上连续发表《今年五一之国际状况》《五一纪念与农民》《今年五一广州之两大盛举》《中国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之始末》等文章,在《今年五一广州之两大盛举》中,罗亦农报道了集会和示威游行,描写了集会的盛况,广场上“红旗招展、呼声震天,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的劳苦群众大团结、赤色职工国际万岁之声不绝于耳。”在《中国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之始末》中,罗亦农分析了这次大会召开的国内外形势,介绍了“召集这次会议的主要意思在于讨论今后中国工人运动的策略和目前进行的具体方针及谋全国工人阶级的大团结”。
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中共广东省立即成立了以陈延年、罗亦农、周恩来等组织的临时委员会,负责组织和领导群众的反帝斗争,罗亦农负责宣传工作。省港大罢工爆发后,罗亦农一直站在斗争最前列,亲自起草了一些言简意明、通俗易懂的传单,揭露了帝国主义的罪行,启发工人群众的觉悟,鼓舞工友斗志,并协助罢工委员会,妥善安排了广州二十多万香港罢工工人的食宿问题。
罗亦农是我党第一个提出举行工人武装起义的领导人,也是我党第一个提出由党独立领导武装工作和建立工人与小资产阶级联合政权的领导人。
1925年12月,罗亦农调任中共上海区(即江浙区)执委会书记,在罗亦农和区执委领导下,上海先后举行了不同形式的工人罢工200多次,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1926年10月至次年3月,罗亦农与周恩来、赵世炎等并肩战斗,组织领导的上海工人的三次武装起义,并取得第三次武装起义的胜利,占领上海,成立了上海市民政府。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上海工人的两次武装起义都失败了,但这并没有使罗亦农、赵世炎、汪寿华等领导人灰心。为加强对第三次武装起义的领导,中央和上海区委联合成立了党的特别委员会(简称特委会),特委会以陈独秀为首,成员有罗亦农、周恩来等8人。
1927年3月21日清晨,中共上海区委根据中央的决定发动第三次武装起义,中午12时,罗亦农代表上海区委宣布举行全市总罢工,停泊在黄浦江上的轮船和全市的工厂同时汽笛长鸣,顿时,电车停驶,工厂停工,轮船抛锚,商店关门,学校罢课,上海80万工人总同盟罢工开始,下午1时半左右,南区工人纠察队以小南门救火会钟声为号,兵分三路进攻,打响武装起义第一枪。战斗进行到22日下午4时多,除闸北火车站外,全市的战斗已全部结束。但闸北火车站工人起义队伍遇到了优势敌人的猛烈抵抗,且损失惨重。陈独秀下达了停止战斗撤退的命令,罗亦农听到这一命令后,对整个上海内外的环境做了分析评估后,拒绝接受和传达这一命令,使起义得以继续进行。起义工人奋不顾身,浴血奋战,至下午6时,终于占领除租界以外的上海市区,取得第三次武装起义的胜利,解放了上海。
3月22日,上海工商学各界举行市民代表会议,选举19人组成上海市民政府,罗亦农等10名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参加了市民政府。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是大革命时期中国工人运动的一次伟大壮举,赵世炎评价“三月暴动在世界革命史中的价值,是写在十月革命后的一页”。1928年7月,周恩来在党的六大所作的军事报告中,称赞罗亦农“真是上海暴动的创造者”。
1928年4月15日,因何家兴、贺治华夫妇出卖,年仅26岁的罗亦农在上海公共租界内戈登路望德里被捕,21日英勇就义于上海龙华。
专家学者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二研究部研究员 潘敬国
作为中国最早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者、工人运动的领导者,罗亦农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屡次暴动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推动工人运动形势的发展,他曾表示“中国工人确有力量,确可革命,可证明未来历史上伟大的光明”。周恩来称罗亦农为“上海暴动的创造者”。在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中,罗亦农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革命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中为中国革命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与思想主张。
毛泽民外孙、湖南红色记忆文化基金会理事长 曹耘山
“回中国行共产革命运动”,这句铿锵有力的誓言,是在共产国际档案中发现的,1922年3月4日罗亦农烈士在《旅俄中国青年共产团团员调查表》中回答提问时所写的一句话。深刻表达了时年20岁的罗亦农,踏上红色留学之路时的初心和决心,这也是他走上红色革命道路的初心。
湘潭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赵永华
罗亦农在领导革命斗争中,加紧培训妇女干部,在女工中做好群众工作,发展妇女团体,吸收知识分子妇女,成立女工工会,倡导农村妇女男女平等,这些观点和思想对于中国妇女运动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
罗亦农生平
★1902年5月18日
罗亦农出生在湘潭县易俗河镇雷公塘一个农民家庭。
★1919年
17岁的罗亦农只身离家前往上海求学。
★1920年8月
罗亦农参加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1年3月
罗亦农参加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并在发起组的介绍下去苏俄留学。
★1925年4月
回国后,罗亦农以中共中央特派员身份赴广州参加全国第二次劳动大会筹备工作,后任中央驻粵临时委员会委员,中共广东区委宣传部长,在广州积极领导工人和各界群众开展反帝爱国斗争。
★1926年1月
罗亦农就任上海区委书记。面对反动势力猖獗、革命转入低潮的严峻局势,他沉着应对,提议组建工人武装,领导开展了多次游行罢工。
★1926年10月—1927年3月
罗亦农参与组织领导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1927年3月22日下午4时,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取得全面胜利,成为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的伟大创举。
★1927年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罗亦农坚持用武装力量对抗反革命势力,在中共五大上被选为中共中央委员,先后担任了中共江西省委书记、湖北省委书记;在八七会议上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随后担任了中共中央长江局书记。11月,他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兼任中央组织局主任。
★1928年1月
罗亦农重回上海开展工作。
★1928年4月15日
罗亦农因叛徒出卖而被捕。
★1928年4月21日
罗亦农英勇就义于上海龙华,时年26岁。
★2009年9月10日
罗亦农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党校校长
1925年1月,中共旅莫支部接到陈独秀的来信,信中说:由于国内形势的发展,“急需得力同志能负责指导独当一面者”,中央决定赴俄留学的罗亦农、王若飞等七人回国工作。鉴于广州和北京在大革命时期的重要地位,1925年5月8日,中央局又决定在北京和广州分别组成临时委员会,以便代表中央局就近指导当地的一切实际工作。根据中央的决定,中央驻粤临时委员会以谭平山、陈延年、周恩来、罗亦农、鲍罗廷五人为委员,同时指定罗亦农主持粤区党校工作。这样,罗亦农便成为受党中央委派筹办党校第一人。由于罗亦农在广州只工作了不到5个月,而期间广东政治局势瞬息万变,革命运动波澜壮阔,需要粤区党组织倾全力去应对、谋划和领导。从1925年5月下旬到10月初,虽然罗亦农以中央驻粤临时委员会委员身份肩负着筹办党校的使命,但由于革命任务繁忙,他没有机会完成在广东筹建党的第一所党校的使命。
1924年5月举行的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建立党校的主张。1925年10月,罗亦农以广东代表名义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二次扩大会议。会后,应李大钊的要求,中央决定派罗亦农筹建北方区委党校。不久,我党第一所党校——中共北方区委党校正式创办,罗亦农任校长,教员有赵世炎、陈乔年等。北方区委党校是中国共产党最早举办的一所党校。第一期学员近百人,来自北方区委所辖各地党团骨干。党校校址设在北京鼓楼北大街一所四合院内,南屋正厅敞开的三间房为教室,东耳房一间为校长罗亦农的办公室兼宿舍,西耳房为文书室和图书室,东西厢房各三间为学员宿舍。党校对外公开名称是“北京职业补习学校”,并向北京市教育局申请了注册。由于北京的政治环境日趋恶化,北方区委党校没有能按原计划长期办下去。这期党校办了仅三个月,时间虽短,收效却很大,为全国特别是为北方区培养了一批得力干部。
▲东方大学的生活非常艰苦,学习非常紧张,基于培训政治干部的宗旨,课程偏重于政治理论,特别是苏俄革命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罗亦农坚定的意志使他一直保持着品学兼优。这是罗亦农(左二)与任弼时(左一)、张国焘(左四)、刘仁静(左五)等在莫斯科的合影。
拐杖表孝心
1921年,罗亦农外出求学,即将远离家乡,而身在家乡的母亲郭氏此时年事日高,眼睛不好,行走不便。罗亦农很担心,于是从上海回到家乡,跑到附近的山岭上,在林间精挑细选,砍了根结实的茶树枝,将它制成拐杖,恭恭敬敬地递到母亲的手上,让拐杖陪伴母亲,以尽自己的孝心。母亲一愣,立刻明白儿子又要远行。罗亦农对母亲说:“儿子很快会回来。儿子这是去追寻真理,这真理将带给千千万万母子以幸福。”可是,这一走,罗亦农再也没能回家。
罗亦农牺牲后,这根拐杖陪伴着罗亦农的母亲走过了风风雨雨40余年。罗亦农母亲个子较高,当时制作时拐杖长170厘米,今存的这根拐杖,只有110厘米,消失的60厘米是罗亦农母亲在40多年的使用过程中慢慢磨掉的。这是儿子送给她的最珍贵礼物,上面留着儿子的气息。罗亦农的母亲很喜爱这根拐杖,直到去世前还紧紧攥着它。
这根拐杖原存于武汉革命博物馆。2022年3月31日,武汉革命博物馆将三级革命文物“罗亦农为母亲制作的拐杖”归还给罗亦农的后人罗锡鸿。4月1日,罗锡鸿向湘潭县博物馆捐赠此文物,至此“罗亦农为母亲制作的拐杖”回归故里。
来源:湖南工人报
编辑:李文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