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政策有鼓励,职校有需求,工匠有意愿,落地却不畅(引题)
如何让更多技能大师“上讲台”?(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罗筱晓
阅读提示
高技能人才进校园是产教融合的重要方式,但现实中能长期站在讲台上的能工巧匠却不多。专业人士认为,只有产业与专业结合得足够紧密,并出台引导性政策助推形成人才交流机制,大师进校园才能真正成为常态。
最近,北汽集团首席技师赵郁琢磨起了一件事情。他所在的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计划利用教育部现场工程师政策,联合京津冀地区部分职业院校建立职业大学联盟共同培养技能人才。“师资是这一联盟能否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之一,未来可不可以让到了一定年纪的技师或高级技师到联合大学给学生上实操课?”身为公司工会副主席、“中华技能大奖”荣誉获得者,赵郁很关注职工的职业发展。
他发现,随着年龄增长,部分一线技师的体力、精力逐渐跟不上生产强度。“这种情况下,适当减轻他们的生产任务,让他们用积累的经验指导职业院校的学生,同时对他们加以教学方法的指导,便可以更好地发掘这一群体的价值。”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大力推动产教融合的当下,职业院校迫切需要工匠教师进校园、传授生产一线的新技艺,生产线上的能工巧匠也有站上讲台、培养更多技能人才的愿望。然而,看似可以“双向奔赴”的事情,真正实施起来,路并不好走。
“师傅”当“老师”,落实还不够
由于一直招不到企业能工巧匠进校园授课,贾亮所在的安徽省阜阳技师学院自2016年起,在沿街场地建设了厂房,以“用课时抵房租”的方式吸引汽修、汽配企业入驻。
按约定,入驻企业的员工只需每学期在该校汽车专业完成相应课时授课,厂房租金就将以课时费的形式返还给企业。“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学到的都是行业内最新的知识。”在该学院任汽车工程系副主任的贾亮说。
高技能人才进校园,是产教融合的重要方式。在去年修订实施的职业教育法中,也明确鼓励职业学校聘请技能大师、劳动模范、能工巧匠等参与人才培养。“但从实际落地情况来看,‘师傅’当‘老师’,在许多地方依然处于‘有名无实’的状态。”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在接受采访时不无遗憾地表示。
长期在职业教育领域工作,许玲发现,近年来不少职业院校聘请了数量不等的高技能人才为客座教授,或是从企业引入“大师工作室”,但真正能长期、系统性地给学生授课的大师却不多。“如果技能人才只是每年去学校开一两次讲座,学生无法从他们身上学到真本事。”
许玲的观察并非个例。淮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杨杰几年前被安徽金寨技师学院聘为客座教授。但因工作繁忙、学校距离较远等原因,杨杰每学期能去与学生交流的时间很有限,更谈不上给他们上专业课了。
同为高技能人才,赵郁也坦言,在现有的企业、学校运转模式和机制背景下,要让工匠成为未来工匠之师,难度很大。
制度不健全,投入回报难成正比
“首先,企业‘放人’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贾亮曾在汽车装配公司工作多年,他介绍,生产一线多为“一人一岗”,技能人才长期跨界当老师,必然会减少劳动产出,企业生产成本也可能由此增加。
另一方面,收入的差异直接影响了技能人才进校园的积极性。贾亮所在的学校给兼职老师开出的课时费是每节课40元,“这在本地职业院校中已经算高的了。”按照一般一天两三个课时的教学量计算,技能人才去职校教课一天收入100多元。“这还不算交通费和相对应的时间成本。”与之相比,一位汽车钣金喷漆师傅在4S店工作一天,刨除工资,提成就有好几百元。
成本考量之外,收益及回报的不确定性同样是目前企业对“大师进校园”热情不高的原因。广东佛山聚集了数量众多的制造业企业,在当地调研时许玲看到,大型企业基本建立了完善的员工培训系统,把人招来再从头教起是他们统一的做法。
许玲了解到,企业之所以这样做,一是认为单靠数量有限的技能人才去学校授课,无法保证教出来的学生入职后就能快速上手;二是,如果在职业院校中投入较多人力、物力,企业又担心被“搭便车”。“自己培养的学生毕业时被同行用稍高的薪酬挖走,这种情况不是没有出现过。”许玲说。
我国提倡大力培养技能人才,推动这一大方针落地落实有赖各地政府出台相关具体举措。“目前,让大师进校园还没有实现制度化。”杨杰说,在许多地方,职业院校与企业来往并不密切,校长和厂长甚至很难有机会坐在一起开会。“如果相关部门不出台引导性政策助推人才交流机制形成,校企之间就很难真正对接。”
校企各得其所,合作才能常态化
事实上,2004年起,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与两所职业院校合作开设了“奔驰班”。据赵郁介绍,近20年来,公司里不少技师都到“奔驰班”上过课,学生毕业前还会在一线实习半年,考核合格者将进入公司工作。这种“订单式”培养模式,是产教融合的表现,但也存在覆盖面小、不适于大范围推广等问题。
在赵郁看来,即便企业和技能人才都有心,普遍存在的职业院校专业与当地产业不匹配的现象也会让他们感到无力。“如果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缺乏针对性,或者与生产一线现状差距过大,技师就算站上讲台,往往也不知从何讲起。”赵郁说,正在筹备阶段的职业大学联盟,就是要让课程内容与企业生产接轨。只有这样,经过培训的技能人才才能系统地将自身所学教给学生。
在阜阳技师学院,不仅场地能换师资,设备也能。贾亮介绍,学院有一台在安徽全省都少见的进口七轴数控机床,有需要的企业可以免费使用,条件是派驻到学校的技师在生产过程中要给相关专业的学生同步授课,从而实现了学生在校园就能了解、学习企业标准生产的目标。
在佛山,一个便利职校寻找兼职技能人才的平台自去年起开始搭建。许玲说,佛山大量中小企业面临技能人才招工难的问题,当地职校又苦于人才培养资源不足。在此背景下,平台的建立对双方都有益处。
许玲表示,佛山模式推出时间还不长,平台能否长期存在并发挥作用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只有产业与专业结合得足够紧密,相关做法完成制度化过程,技能大师进校园才能真正成为常态。”
来源:中共网
编辑:李文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