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之交,第三届湖南省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在各市州如火如荼开展。这是我省教育工会连续三年组织开展的一项“网红”活动,也是省教育工会广搭平台、深耕沃土,助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搭建教师成长平台
彰显工会担当作为
“前两届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参赛教师超过10万余人次。面向全省普通高校教师的课堂教学竞赛已经连续开展12年。”省总工会党组成员、省教育工会主席提名人选刘湘凌介绍,省教育工会围绕教育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双跃升”,广泛开展各类各层级竞赛活动,做优做强全省高校、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品牌,不断扩大教学竞赛覆盖面和参与度,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湖湘青年教师向往成长、成才的平台悄然形成。
“要珍惜每一次参赛的机会。”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国家级教学竞赛评委、湖南大学法学院喻玲教授这样勉励参赛选手。从竞赛选手到评委,从青年教师到学科带头人、“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喻玲感谢一场场教学竞赛对她的锤炼。
近年来,省教育工会通过广泛开展教学竞赛、女职工“芙蓉杯”竞赛、职工科技创新,深入实施树模铸匠工程,有19名获得省级教学竞赛一等奖的青年教师被授予“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湖南大学罗安院士等4人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朱莹教授等4人获评“全国五一巾帼标兵”,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中南大学智慧交通创新研究团队被纳入全国总工会职工创新补助资金项目。
省教育工会还组织发动14个市州、500余所学校开展“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劳动教育”专题调研,收集调研问卷15万余份,深入推进“百万职工创新兴湘”等活动,组织广大教职工为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建言献策,提交各类提案4.3万余条,合理化建议11万余条。
在助力教师成长成才的同时,省教育工会坚决扛牢团结引领教职工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责任,坚持以职工为本,用心用情做实做细教职工关爱工作。近年来,省教育工会陆续举办湖南省教育系统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庆祝第35个教师节“我和我的祖国”教职工文艺汇演、“圆梦百年·湖南省教职工书法篆刻作品展”、庆祝教育工会成立70周年书法展、编印“谈家风 促成长”教职工征文集等系列活动。省教育工会建立全省在职困难教职工数据库,筹集资金1052万元、慰问困难教职工9755余人次,组织教职工参加全省职工医疗互助和大病救助,直属基层工会参与人数达11.48万人次。
面对疫情来袭,省教育工会先后筹集资金560多万元,慰问一线抗疫医护人员、家属及一线教职工和困难职工7000余人次,并推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和中国职工发展基金会“新冠肺炎疫情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再助力慰问”项目落地湖南。
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锚定“教育强省”目标
3月15日,岳麓山下,一场以“奋进新征程 巾帼绽芳华”为主题的巾帼劳模走进湖南大学活动举行。“湖南省五一巾帼奖章”获得者、湖南大学数学学院副教授彭豪等4位女劳模和湖大的学子们一起分享她们平常却不平凡的成长之路,引发师生们的共鸣。
“今后5年,全省各级教育工会将锚定‘教育强省’建设踔厉笃行。”刘湘凌说, 巾帼劳模走进湖南大学是省教育工会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教职工思想引领、深入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的系列活动之一。省教育工会将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旗帜,开展“中国梦·劳动美——凝心铸魂跟党走 团结奋斗新征程”主题宣传教育,持续开展大学习、大宣讲、大培训、大竞赛、大比武“五大”行动和“五进五讲”活动,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校园、进院所、进头脑。
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省教育工会将以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为动力,充分发挥湖湘教职工在科教强省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坚持立德树人、涵养新时代师德师风;坚持竞赛比武,锻造高素质教师队伍,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以“当好‘四有’好老师、推动教育高质量”为主题,广泛开展各类各层级竞赛活动;坚持氛围营造,激发躬耕教育事业热情,建立健全劳动模范、先进教师等先模人物推荐评选、联系服务、慰问关爱等制度,搭建湘赣、大湾区等省际间青年教师交流互鉴平台。
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为工会放大工作力量、拓展工作领域、丰富工作手段带来机遇。省教育工会将以工会数字化转型为契机,加快智慧工会建设,依托全省工会大数据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工会服务教职工数字化水平。同时,全省教育工会将继续坚持以党的建设为统领,牢固树立政治机关意识,深入开展工会党建引领行动,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工会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对标党建抓工建,扭住建强组织、搞活工作这个关键,不断扩大工会组织覆盖面。结合“县级工会加强年”,全力推动市县教育工会建设和发展,奋力拓展新时代产业工会改革和建设新局面,在推进教育强省建设中贡献“湖南教工力量”!
来源:湖南工人报
作者:向冠男
编辑:李文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