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思想领航,构建培训、练兵、比武、晋级“全链条”式的职业技能发展模式;率先在全省编制出台《职业技能培训经办工作指南》,推动全市技能培训工作全域一体化和标准化;建成55家“劳模创新工作室”,一大批产业工人在劳模的引领示范下迅速成长……作为传统的产业工人较为集中的城市,湘潭市扎实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八大行动”,构建起上下协同、多点联动、各具特色的“先锋矩阵”。一个个政策加持,一项项改革创新,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湘潭样本”渐具雏形。
思想“铸魂”
激励更多职工建功立业
目前,湘潭全市技能人才总数达14.8万人,其中24.32%为高技能人才,他们不仅支撑着湘潭向“智造谷”“汽车城”“军工城”转型发展,同时还为“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楼”以及“嫦娥奔月”“海牛探海”等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奉献了湘潭技能人才的力量。
“作为一名一线产业工人,能当选为省党代表,我感到特别自豪。”41岁的雷胜银是湖南吉利汽车公司主任工程师,在今年9月召开的湘潭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他和艾爱国、刘新新三位劳模一起当选为省党代表。
在吉利工作的20余年间,雷胜银练就一手装配绝活,为公司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成为吉利汽车空调系统的“关键先生”。让他没想到的是,他还在公司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成长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湖南省劳动模范,当了市总工会的兼职副主席。
“市总工会两名兼职副主席全部是一线工人、劳动模范。”在湘潭市总党组书记、副主席刘定良看来,把优秀产业工人吸纳进党组织,壮大党员队伍,对推动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年,我们高度重视在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小微企业工会组织中发展工人党员,送‘红色文化’进企业,在企业中培育‘红色榜样’,让已经入党的优秀产业工人,在各自岗位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在推进“产改”工作过程中,湘潭紧紧抓住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引领这个重点和关键,把党组织建设延伸到车间、项目、生产流水线,引领职工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
作为湘潭市非公企业聚集度最高的区域,湘潭经开区200余家工业企业中建立了126个基层党组织,“一企一品”红色党建品牌活动蔚然成风。其中,桑顿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有160多名党员,他们在企业技研、生产、营销等领域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是公司发展的新动力。
此外,湘潭各级各部门还统筹提高产业工人在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比例。各部门在评先评优中,加大了向产业工人特别是青年技术工人的倾斜力度。统计数字显示,近5年的劳模推荐评选中,技能人才占比在40%以上。特别是去年,湘潭市获评的6名全国劳动模范,有3人为技能人才。产业劳模的“强势”占比折射出产业工人的硬实力,也充分体现了这支队伍的先进性。
▲近年来,湘潭市总开展的劳模讲堂“进校园、进园区、进企业”已成为常态,将劳模工匠精神植入了广大职工群众心中。
培训“赋能”
助力产业工人从“工”变“匠”
技能是产业工人的立业之本。作为老工业基地,如何进一步提升工人技能素质,为湘潭产业转型提供更为强劲的人才保障?
坚持理念、模式、方法、机制创新,打出技能培训“组合拳”,湘潭先后出台了《湘潭市“金蓝领”培训工程方案》《“莲城工匠”铸造工程实施细则》《湘潭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等多项政策,让培训围着产业转、培训跟着需求走,帮助产业工人实现从“工”到“匠”的蝶变。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谭昉是湘潭锅炉有限公司的“技术大咖”。1988年,他从农村招工进入公司工作,成为一名电焊工。此后,一直在公司电焊工关键岗位工作。然而,随着公司品牌创新发展,谭昉迫切感到需要提升技能。2013年底,他报名参加了湘潭市“金蓝领”工程首批焊接专业培训班,“首期开班有50多名学员,当时的实习操作由全国技能大师艾爱国授课。顶尖的师资配置,我们学习的积极性都很高。通过3个月的培训,技能得到快速提升。”多年来,他用精湛的焊接技艺为企业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成为催生“湘锅”焕发新活力创新群体中的“急先锋”。
记者了解到,从2013年开始,湘潭已经连续8年组织开展“金蓝领”培训工程。这一举措由政府买单,根据工种类别给予培训补贴,在晋升职业资格后再给予奖励。凭借“精、实、高、严”的特色培训机制,“金蓝领”为全市各类企业培育了千余名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成为全省高技能人才培训的标杆之一。
从2019年开始,湘潭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也开展得如火如荼。除了开设培训班让企业技术工人到校培训,湘潭市还积极探索实践,为企业量身定制,创新出包括“送教入企”、“一课两讲”、“插空”培训、弹性上班、优化线上教学、“课题攻关式”培训在内的6种培训模式,破解了企业工学矛盾,为企业工人提高技能实现“金蓝领”梦不再遥远。
值得一提的是,湘潭首次实现培训机构信息平台和电子化,率先在全省实现了职工群众的培训需求和培训机构开班计划的动态更新。
▲从2013年开始,湘潭已经连续8年组织开展“金蓝领”培训工程。
竞赛“淬炼”
造就技能人才“高光时刻”
刘新新是湘电集团结构件事业部的一名电焊工,经过20年的勤奋钻研,他已成长为公司技术带头人,并荣获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全国电工行业青年岗位能手等70多项荣誉。
▲刘新新正在焊接部件。
刘新新说,从进入公司以来,多次参加技能培训和竞赛,这些都成为自己业务提升的“加油站”。凭借手中的焊枪,他把自己融入新时代,也把个人理想与中国梦紧紧地焊接在一起。今年“五一”前夕,他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作为产业工人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发言。
让更多高技能人才收获荣誉和动力,是湘潭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着力点。
技能大赛是一种比拼技能水平高低的考试,也是助力职工成长的一条“高速通道”。从工矿企业向机关事业单位拓展,从传统工种向新工种扩展——湘潭市各级各部门、企业、技工(职业)院校举办的各类职业、职工技能大赛,为年轻工匠们创造“出圈”机会,产生了200余名“湘潭市技术能手”。
从学中做、在赛中练,除组织产业工人参加技能培训和竞赛外,湘潭市总还牵头广泛开展“岗位练兵”“名师带高徒”“莲城工匠评选”“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等活动,形成技能人才培育的新模式。同时,创新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举措,引导企业在关键岗位、关键工序培养使用高技能人才,鼓励企业建立技能水平与薪酬等级挂钩的工资分配制度,使他们在经济上有保障、发展上有空间、社会上有地位。
提起新时代钢铁产业工人成长之路,不能不提艾爱国。
▲艾爱国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现场。
今年7月,湘钢焊工高级技师艾爱国荣获“七一勋章”,这无疑是技能人才的“高光时刻”,他身上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也随之大放光彩。
建设新时代高素质钢铁产业工人队伍是华菱湘钢实现转型升级、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经验。作为入选全省“产改”项目试点的国有企业,华菱湘钢积极为改革探路。该公司制定的《湘钢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从顶层设计上破除产业工人成长体制“瓶颈”,构建了“选、育、用、留”四位一体的产业工人队伍培养体系。
在湘钢,实行首席技师年薪制,与企业效益和单位绩效挂钩,技师、专业技师、专家技师每月除岗位绩效工资外,还额外享受500-1000元的能力工资或技能津贴。同时,鼓励产业工人提升技能,对复合型、一专多能型的产业工人,按150元/人·月核拨奖金,并及时向政府部门申报补贴,近三年累计为2110名获得初、中、高级工以及技师、高级技师的产业工人申报了岗位技能提升培训补贴。
湘电集团在传统职业技能等级基础上,针对高技能人才先后建立了公司技术能手、内聘技师、首席操作师、首席技师、总监造师等评聘机制,建立健全了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技能人才薪酬体系,打通了技能类人才向工程技术类发展的“道路”,打破了高技能人才成长的“天花板”,为高技能人才提供了新的职业发展空间。
如今,赋能产业工人成长的实践在湘潭“遍地开花”。湘潭产业工人在增强政治自豪感、能力获得感和生活幸福感的同时,也以自己的成长之路证明:新时代的技术工人大有可为!
来源:湖南工人报
编辑:李文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