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青岛市总工会:“小哥们”有了专属律师团队

来源:中工网 编辑:李文洁 2025-08-25 10:46:40
时刻新闻
—分享—

“感谢工会为咱撑腰!”外卖小哥小李送餐途中摔伤,因未签劳动合同遭平台公司拒赔。无奈之下,他找到青岛工会。工会工作人员迅速介入,帮他梳理证据、对接免费法律援助流程,凭借专业能力,在劳动仲裁中成功确认了其与平台的实质性劳动关系,最终帮他追回7.2万元赔偿金。

面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维权难、劳动关系认定复杂等痛点,山东省青岛市总工会创新服务模式,通过组建专业律师团队、优化特色调解机制、构建精准普法体系,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全链条、高效率的维权保障,让“小哥们”感受到“娘家人”是坚实依靠。

全天候响应

小李的经历并非个例。青岛工会精准聚焦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维权痛点,着力打造一支“硬核”护“新”专业团队。团队以党员律师为先锋,成员均深耕劳动关系领域超10年,多人获评省市“职工信得过律师”,具备精准拆解复杂劳动关系的能力。团队创新性吸纳劳动监察、仲裁、交通运输等行业工会代表,实时掌握行业维权难点与痛点。同时邀请心理专家加入,首创“权益维护+心理支持”双轨服务模式。

负责网络营销的刘女士因公司拖欠工资欲辞职。团队朱一笑律师为她定制“一对一”方案,不仅成功追回劳动报酬,更通过科学心理疏导解开她的心结,实现“薪”“心”双护。

“我们以‘不忽视任何一个求助’为目标,提供免费法律咨询、代理仲裁、心理健康服务,做全天候响应的护‘新’团队。”朱一笑介绍。这支30多人的“法律+行业+心理健康”复合型队伍成为青岛市总服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维权的中坚力量。2024年以来,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免费法律援助600余件,调解成功率超85%,平均结案周期仅15天。

针对平台经济劳动关系认定难等问题,青岛工会将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纳入法律援助重点群体,将确认劳动关系纳入法律援助范围。在大货车司机聚集区设立法律援助岗和服务站,让劳动者提起仲裁时“一次办好”,无需“两头跑”。

精准调解助力维权“加速”

近日,两位刚入职不久的00后职工小金和小孙要求追讨安保公司拖欠的工资、加班费等共计70余万元,为此他们来到青岛仲裁机构设立在工会的派出庭

面对年轻劳动者可能存在的过高诉求,工会调解员迅速介入,耐心讲解法规,指出不合理之处,引导其调整预期。通过高效的庭前调解,劳资双方快速达成和解并签订协议,公司当场支付两人现金2万元。

这起纠纷的快速化解,得益于青岛工会不断优化的“多元+精准”特色调解模式。青岛市总充分发挥组织与职能优势,横向拓展“工会+”朋友圈,加强与劳动仲裁、劳动监察、法院的案源对接与联动;纵向则根据矛盾发展阶段,灵活运用裁(诉)前调、立案调、庭前调、当庭调等多种路径。

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作灵活但稳定性差的特点,工会特别注重“调解前置”和“一人一策”,精准破解新型争议难题,显著降低劳动者维权成本,实现矛盾纠纷“短平快”解决。“我们的目标就是用最短时间、最小成本,帮劳动者解决实际问题。”青岛市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法律科负责人阎品品介绍说。

普法润“新”更走心

“伙计们,以后遇事不用慌了!”网约车司机老张兴奋地将青岛工会视频号推送的普法微短剧《遇到逃单不用慌!手把手教你合法维权》转到司机群。这部由工会工作人员自编自导自演、聚焦平台欠薪、工伤认定等高频争议的短剧,将晦涩法条转化为生动的“家常话”,在青岛工会视频号、抖音等平台形成传播声势,成为爆款。

据青岛工会视频号后台数据显示,相关普法短剧累计点击量已超30万次,司机们利用碎片时间刷视频,就能轻松掌握维权要点,接受“零距离”“全渗透”式普法。

为精准对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需求,青岛工会构建了“线上+线下”的普法体系。线下,组建“普法宣讲团”,深入工会驿站、物流园区等场所,针对骑手关心的交通事故维权、司机关注的平台协议等问题,开展“案例剖析+现场答疑”的“订单式”普法。工会驿站内设置“普法书架”,投放《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手册》等通俗读物3万余册。线上则依托新媒体平台,持续推出“法苑小天地”系列微视频等,让法律知识“活”起来、传播开。

从专业的法援团队、高效的调解机制到贴心的普法宣传,青岛工会的系列创新举措,正将“职工向工会寻福利”的模式,转变为“工会按政策找职工”的主动服务。实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应享尽享、“一件事一次办好”。

来源:中工网

编辑:李文洁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工会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