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周宇群:机场地面特种设备“领航人”
2019-03-26 09:58:22 字号:

维修人员讲解结构与一般故障排除方案。这位就是同事们口中的“周工”,凭借着过硬的知识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敏锐的创新意识,被喻为机场地面特种设备“领航人”。

技术攻关的“行家里手”

1991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周宇群来到长沙黄花国际机场从事特种车辆设备维修管理工作,在一线一扎根就是28年,组建了以他为创始人的机务保障部设备维修车间,见证了长沙黄花机场地面各类特种车辆设备自主维修管理从无到有,大胆创新的全过程。

周宇群正在对飞机牵引车进行维修

周宇群不仅能修,而且善改。从改造后使用寿命达20余年的法国牵引车到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的飞机牵引杆,无论新旧,不挑种类,只要是地面特种设备,周宇群总能拿出改进方案,与他的队伍一起用智慧为地面特种设备创新与机场成本控制贡献力量。

2013年,民航局节能减排的重点项目之一——“桥载设备替代飞机APU运行”项目在黄花机场启动建设。之前飞机落地经停,是通过启动飞机的辅助发动机(APU)为飞机提供电力与冷暖空气,这一项目则是利用在登机廊桥处安装的桥载电源与空调替代飞机APU运行。

当时,摆在眼前的有三个难题:一是在登机廊桥上安装桥载设备,不能影响航班的正常进出,因此必须在停航后的深夜施工;二是桥载设备的安装技术要求复杂,从变电站引电到登机桥位,每根电缆按怎样的路径敷设?每一个活动部位如何连接?只有合理的走线与科学的衔接才能避免工作时的相互影响;三是要统筹协调各部门的工作,由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现场运行单位以及安全监管单位共同配合实现安全施工。

周宇群带领团队,在冬冷夏热、风吹雨淋的机场机坪露天环境中,经过800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战,终于找到了因地制宜的方案,完成了60余台桥载设备及相关强弱电系统的安装与调试工作。桥载设备如期投入使用后,不仅降低飞机燃油消耗与APU运行损耗,收获机场与航空公司双赢的高额经济效益,同时也避免飞机因启动发动机产生废气噪音污染,带来社会环保效益。

2015年,民航局开始推进机场地面特种设备“油改电”试点项目,在全国范围挑选六个试点机场。为了力争试点机场的资格、周宇群积极为集团公司“油改电”总体规划建言献策,最终长沙黄花国际机场的总体规划在众多机场中脱颖而出,被确定为全国六个试点机场之一。

然而设计只是第一步,如何在实际过程中克服技术难点和风险点,推进“油改电”项目的落地成为摆在周宇群和他团队面前的又一个难题。项目尚属首例,全凭自己摸索。周宇群带领团队学习行业前沿科技,不仅攻克了各种技术难点问题实现节能减排目标,还首创多项技术方案推动行业的绿色发展。项目投入运行后,节能降耗成效显著,截至2018年底,共有52台电动车辆34台充电桩投入运行,每年可减少碳排放400余吨,被民航局誉为全国6个试点机场中“考虑最周全、起点最高、规划最系统、架构最完善”的机场,成为业内的标杆,吸引了十余家机场与航空公司前来学习与考察。

设备检验的“火眼金睛”

周宇群患有先天性的弱视力,在他的电脑和手机中,永远安装了两个工具:放大镜和语音朗读软件。

周宇群正查看登机桥载电源的控制面板

“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恰恰相反,靠的就是记忆。”周宇群淡淡一笑,指了指眼睛说,“因为我视力不好,所以总想着把这个记下来。”就这样,周宇群克服先天性的弱视力,不仅练就一副“火眼金睛”熟练掌握各类设备结构与原理,还不断跟进行业的技术发展与前沿趋势。

“周工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维修第一线,他可以凭借一幅用双脚测量出来的精确地图,毫无障碍地穿行在工作场所各个角落,每一处的位置和特点都被他记得清清楚楚。”设备器材部经理凌敏说,机场有一辆1993年从美国进口的电源车,至今仍在使用。有一次车辆出现漏电现象,周宇群对照图纸判断是充电电路设计不合理所致,他提出接线方式的改进方案并得到了原生产厂商的认可。

“机场的特种车辆设备,是没有国家强制报废的使用期限,只要维修得当,这些‘老伙计’都还能发光发热。”周宇群不但常讲这句话,也与他的团队一同践行这一原则,不仅尽心尽力地按照标准流程对大型设备进行维修,还创造性地在对设备进行改良设计,大大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购进设备后,外方技术人员进行调试设备时,碰都不会让你碰一下。”周宇群回忆道,“他们抱着一定的偏见,认为是我们使用操作上的问题,而不是设备的问题,对我们反映的故障根本不理睬。但设备有问题,我们就必须修好。厂家不接受返厂,或者返厂不能修好的,我们就自己动手。”

“现在好了,我们的维修可以说做到了自主与创新,厂商售后团队搞不定的,都要找到我们。”紧接着他又举了个例子:“机场现用的一款飞机除冰车,是由美国厂商生产,新加坡公司代理的。我们团队对这个设备进行反复研究,结合实际运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最后代理商的维修技术人员解决不了的问题,都得找到我们。”多年来,周宇群团队协助维修这款飞机除冰车,足迹遍及西藏拉萨、阿里等高寒地区以及杭州、武汉、西宁等各大机场。

传授技艺的“百科全书”

如今,不少机场的特种车辆维修服务都已经外包给厂商,像黄花机场这样能够进行自主维修的机场在行业内实属凤毛麟角。

周宇群在机坪与维修人员进行实地教学

“外包出去,成本增加不说,还不能保证维修的及时性,关键是在技术方面容易受制于人。”这些年,周宇群开展“名师带徒”结对活动,通过传帮带和手把手技艺传授,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

通过20多年的发展,周宇群和他带领的设备器材部这个团队,现在已成长为拥有10多名技术骨干的创新团队,先后获得1项国家专利,实施技术创新项目数十个,为机场创造了数千万元的经济效益。

“周工这种遇事主动出击,一切以工作为重的工作精神,是我们的团魂。”设备维修部的设备管理员周畅说,“虽然周工话不多,但他是一本‘百科全书’,大家无论是工作上有困难还是生活中有困惑,都喜欢找他倾述。”

徒弟王舟以前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农村小伙,干的就是修车的活,不是很自信。周宇群却愿意带着这个小伙子一起攻坚克难,协同作战。如今,37岁的王舟不仅成为了部门的技术骨干,还被评为湖南机场首届“十大青年榜样”,带起了徒弟,将师傅的接力棒继续传下去。

设备维修部新来的小伙子周梓康,是一名“90后”。刚开始,每天下班回家,周梓康的父母看到他脏兮兮的一身,都劝他换份工作,可他却不退缩。“我们周工这么大年纪,眼睛又不好,不仅自己带头干,还带着我们一起干,跟着周工能学到东西。”在周宇群的影响下,年轻的周梓康任劳任怨地在岗位上一呆就是3年,如今也成为了维修团队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刚一结束采访,周宇群与他的团队又立刻奔赴到电动车维护保养站建设的第一线。据悉,维护保养站的建设将在今年竣工,不仅能够改善技术人员工作环境,也为未来电动车辆维修保障奠定了硬件基础。

来源:湖南工人报微信公众号

编辑:李文洁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