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卫平仔细询问患者情况。
匡卫平团队正在为患者进行手术。
红网时刻记者 李文洁 长沙报道
“手剥生鸡蛋,针缝葡萄皮。一招一式的汗水和磨炼背后,脑外科手术中的‘不可能’,正被他一一击破。手中一把刀,倾尽毕生精力,一生执念一件事。心中一团火,不负生命重托,三代悬壶行仁术。刀无停,火不熄。”这是感动中国之感动湖南组委会对湖南省脑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匡卫平的颁奖词。
从医27年,高尚的医德、高超的医术,是大家对匡卫平的一致评价。只要患者呼唤,匡卫平必竭尽全力帮助。
一心一意总关情 细微处践行医者仁心
采访当天,一间不大的门诊室内,匡卫平正认真仔细的问诊,在这里记者没有见到患者焦急不安的神态,等待问诊的病人也不在门外排队而是安静的围站在匡卫平周围,认真聆听其与正在问诊病人的交流。
匡卫平告诉记者这是他独特的问诊方式,在问诊患者同意的情况下,不让等待的病人在门外排队而是统一进门来,一方面患者可以通过医生对其他相似患者病情的诊断进一步了解自己的病情,另一方面也缓解了患者苦等在外焦急的心态,同时也节约了问诊时间,提高了问诊效率。
匡卫平对自己独创的这一问诊方式颇为自豪,在他的管辖范围内基本没有不和的医患关系,他常说“做一名好医生要有高超的医术更要有高尚的医德,要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知易行难,匡卫平几十年如一日地恪守着信条。
99年,匡卫平在读在职研究生期间,偶然看到一位父亲抱着一个小孩蹲坐在路边大哭,手里还拿着医院的CT片。匡卫平忍不住上前询问,查看病历后得知孩子是严重的脑出血,已经陷入了昏迷,这位父亲身上却没有足够的手术费用。情况十分紧急,他顾不得多想便将孩子带回自己所在医院进行手术,在孩子父亲身上只有4000元钱情况下依然为孩子实施了昂贵的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术,最终患儿完全康复。术后匡卫平更是自掏腰包为父子俩凑出回家的路费,他说病痛消除后患者的笑脸就是对他最好的奖赏。
匡卫平每天提前一小时上班,推后一小时下班,20多年加班约两万多小时。10年起开通义务网上问诊,下班之余再抽出时间免费为全国各地网友进行网上问诊。现在匡卫平的网上诊室拥有400多万粉丝,他严谨治学的态度和充满热情的解答,赢得了网友的一致认可。
二十七年潜心钻研 继往开来攻克医学难关
匡卫平对待患者如春雨润细物,对待专业则潜学无止境。
匡卫平的父亲就是一名乡村医师,受到父亲严谨治病态度和救死扶伤责任感影响,匡卫平把神圣的医学事业视为自己毕生的最高追求。
他积极创新,其主攻精神外科,采用神经外科的手术方法治疗难治性精神疾病。为了攻克这一世界医学难题,他不但融汇了神经内外科,而且贯通了精神科。
他设计并成功实施世界首例全脑缩小塑形手术(大头娃娃换头)被省内外多家媒体报道,世界首次采用脑深部电刺激(脑起搏器)治疗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
他主攻的功能神经外科及精神外科,通过对脑部疾病实施神经调控和微创手术治疗帮助患者康复,是神经外科与精神科交叉的边缘科学,是医学在神经与精神(物质与意识)领域的结合,是人类对脑部疾病认识与治疗的突破。
他擅长运动障碍疾病及难治性精神疾病的手术治疗,对药物依赖、戒毒、戒酒有较深入的研究,在脑肿瘤、脑出血、脑梗塞、脑外伤、癫痫、三叉神经痛等脑部疾病,尤其是伴有精神障碍脑部疾病的治疗方面有独到见解和技术,对顽固性头痛、失眠有系统研究和一整套治疗方案。
曾志才曾是邵东县的一名乡村医生,多年来为乡村一线医疗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他自己却深受帕金森综合症困扰,多番外出求医,但效果一直不佳,一度让他产生轻生念头,后来匡卫平了解到曾志才的具体情况,也许是想起同为乡村医生的父亲,匡医生多次耐心开导曾志才,然后匡医生通过精湛的手术为曾志才安装了脑起搏器,基本控制住了病情,让曾志才找回了生活的曙光,让曾志才继续乡村医疗一线发光发热。曾志才在给匡卫平的微信上说到:“匡教授,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医生,你是我碰到的大医生中第一个对待病人这么好,这么有爱心,对待事业又兢兢业业的人,我要以你为榜样向你学习!”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李文洁
编辑:李文洁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