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卫生报·新湖南客户端5月7日讯(记者 许琬婕 通讯员 向红梅)5月7日,记者在湖南省人民医院大礼堂接受了一场主题鲜明、催人奋进的心灵洗礼。为广泛宣传卫健系统劳模先进事迹和救死扶伤、崇尚医德、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进一步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当天,由湖南省卫生工会主办、湖南省人民医院协办的劳模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此召开,五位优秀的医务先进工作者现场分享了自己的从业感悟。
第一位进行故事分享的,是一位巾帼英雄——长沙市芙蓉区荷花园街道恒达社区党委第一书记、全国先进工作者刘朝晖。
1993年,25岁的刘朝晖被从学校调入长沙市芙蓉区朝阳街道,前后在党政办、综治办、计生办工作4年。1997年,她被安排到恒达社区。
当时,老旧小区改造时遇到了许多波折,比如停车难、消防通道不通、物业管理与居民中的矛盾。有天晚上天气特别热,聚心苑小区信息员黄爷爷打电话说“垃圾成堆,臭气熏天”。刘朝晖立即带领社区工作人员赶到现场,只见垃圾站附近聚集了60多名情绪激动的群众。原来是机械设备损坏导致当天的垃圾无法及时清理。刘朝晖一边安排迅速转运垃圾,一边联系修理人员,并安抚群众说:“大家都回去休息,今天晚上不修好设备,把垃圾运走,我决不回家!”凌晨2点多,设备终于修好了,等到垃圾运完冲洗干净已是6点多快要上班了,刘朝晖拖着疲惫的身子往办公室走去……这些年,刘朝晖被评为“全省社区建设先进个人”,记了二等功,恒达社区也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2012年,芙蓉区政府、芙蓉区总工会还批准以她的名字命名了“朝辉劳模创新工作室”。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张亚林教授有两个不改的初心:一是做教书育人的好先生,二是做治病救人的好医生。
从大山出来的他,既没有读过高中,也没读过大学,却被恩师录取为中国第一位行为医学的研究生。1985年,张亚林研究生毕业留校,跟随导师杨德森教授创建我国第一个精神卫生系。他起草了我国第一份精神医学的教学大纲,制定了第一份课表,心怀感念的他立志要把湘雅的精神医学专业办成中国“精神医学的黄埔军校”。
他主编了医学七年制全国规划教材《精神病学》和教育部研究生教材《高级精神病学》。将精神医学纳入公共卫生大概念,将"生物-心理-社会"三维医学模式引进我国并实践。他领导下的精神卫生系几乎囊括了全国各类各级精神医学教材的主编。
张亚林还创建了“精卫”奖学金,集资20万,已连续颁发十届,奖励优秀学生。他义务举办“大学生心理讲座”多场,为学生做心理咨询。某2002届同学自杀未遂,经多次心理治疗后健康毕业。某专业学生因学费问题与学校发生矛盾,拟集体采取极端行为,他以朋友身份多次与学生触膝谈心,赢得信任,平复了大家。
20年献血39次,累计11400毫升的无偿献血金奖得主陈东,是长沙市第一医院医务科副科长,也是急诊科发光发热的优秀代表。
2016年7月的一天凌晨,从岳阳转诊来一位年仅6岁的小孩,因车祸入院时已陷入了深昏迷状态,瞳孔不等大,呼吸不规则,也就是医学上所说的“脑疝形成”,死亡率高达90%。陈东二话没说立即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支持、开放静脉通路、降颅压等处理,并及时联系神经外科准备手术。终于,孩子从“鬼门关”被拉了回来,除了左侧肢体协调性需进一步康复外,没有留下其他后遗症,这简直就是“生命的奇迹”。在他看来,“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必须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只有不言放弃,才能创造生命奇迹!”
18年间,陈东率先在急诊科开展静脉溶栓、气管插管、呼吸循环支持、血液净化、心包穿刺等高难度医疗技术,大大提高了危急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经他接诊的患者逾20万人次,抢救危重患者万余人次。同时依据其临床经验优化心肺复苏术流程,带领急诊科团队创造了一个月复苏成功11例的成绩,他因此获得“2018年湖南省十佳急诊医生”称号。
2017年5月29日,陈东参加中国(湖南)第15批援津巴布韦医疗队,赴非洲开展为期一年的医疗援助任务。冒着被感染的危险反复研究治疗方案,凭着过硬的技术终于成功抗击疫情;2017年津巴布韦发生政变,稍不注意就可能被流弹击中,陈东等队员还是穿着防弹衣出发了。援外一年期间,陈东接诊患者8000多人次,义诊10余次。
“一名好医生,应当具备精湛的医术、人文情怀和担当精神。”第四位为大家分享感动的,是株洲市中心医院口腔科主任、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马壮。
出生在医生世家,从小受父母的熏陶,高考时,马壮毅然选择了口腔临床医学专业。为了掌握口腔根治手术这项最先进的技术,马壮先后到广州中山大学附属光华口腔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进修学习。
马壮和团队已先后开展了头颈部恶性肿瘤联合根治及头颈部软硬组织缺损重建等高难度手术,如全舌及颌骨肿瘤切除后应用胸大肌皮瓣、前臂游离皮瓣、股前外侧游离皮瓣、腓骨肌皮瓣修复再造全舌及颌骨的手术,多项技术填补了株洲市的空白,部分技术达到了省内、国内领先水平。
一位来自株洲芦淞区南湖社区的女性患者因口内多数牙齿龋坏、疼痛,来到医院要求拔牙。马壮发现患者张口不开的原因是双侧颞下颌关节强直,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方法,且手术难度、风险较大。患者配偶也是残疾人,长期靠低保维持生活,家庭经济十分拮据,根本无法承担手术费用。如果因为费用就不给她治疗,马壮觉得良心过不去,经过仔细评估手术风险,毅然决定先行手术,先把病治了,再慢慢解决费用问题。手术取得了圆满成功。
2010年,马壮带领口腔科承担了一项重要公益活动——中西部地区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项目,为7~9岁儿童的“六龄牙”进行窝沟封闭,预防龋病。这个项目一开展就是八年,目前,已为株洲地区3万余名7~9岁儿童完成了窝沟封闭。
都传“打死不做小儿科”,但湖南省人民医院儿童学中心学科顾问张兵教授,从1983年毕业分配至湖南省人民医院儿科后,就与儿科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
一次,一个孩子因头痛来该院就诊,中途突然昏迷、心跳呼吸停止,张兵立刻预判病情,冒着极大的风险,一边组织抢救一边快速将患儿护送至放射科做头部CT明确诊断。结果提示颅内出血达70毫升,孩子被争分夺秒没有任何耽搁地送上了神经外科急诊手术台。去年,这名孩子考取了名牌大学,他特意跑到医院找到张兵,同他分享这一喜讯。孩子当时流着泪说:“要是没有张伯伯,我怎么会有今天。”
除了主持组织医院的疑难重症抢救,张兵作为省级专家库成员还经常参加省内外疑难危重病例会诊,参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处置等。张兵和他的团队率先在湖南省开展儿童呼吸系统常见病毒监测,保留了儿科医学中心2007—2012年5年住院患儿痰液标本、灌洗液标本、血清标本3000余份,在腺病毒肺炎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成果,并通过各种渠道推广腺病毒肺炎的诊疗经验,有效减少了患儿的死亡,获得第十五届湖南医学科技奖一等奖。近几年参与主持6项课题研究,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 5篇。张兵先后指导了20余名硕士研究生。
从医30多年,张兵没有关过手机、休过完整的假期。为医,为师,为长,他尽职尽责,但却愧对家人。妻子早产提前发作,女儿差点生在了路上;岳父重病手术,守在床旁的只有妻子;80岁的母亲住院,70多岁的岳母骨折……这些需要他的时刻,他却在医院抢救室里忙着抢救病人。令张兵欣慰的是,他这个“不靠谱”的爸爸竟成为了女儿眼中的偶像。在他的影响下,女儿毅然选择学医,成为了一名心内科医生。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编辑:李文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