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长沙市太平里文创集市二楼,陈金成的工作室里,银枪子龙、踏马关公……人物的肌肉、毛发、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面塑的色彩古朴典雅、艳而不俗。
35的陈金成年龄不大,但擅长四大名著与佛教题材人物雕刻技艺的他已经有了不少“头衔”和荣誉:长沙市天心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员;长沙文创十大工匠首届“金手指”面塑传人。
始于好奇与喜欢
陈金成对雕刻的耳濡目染来自于他的伯父,一位木雕师傅。
“伯父那时候总会帮村镇里的寺庙雕刻木质的菩萨,在当年,这是一个很受尊敬的行业,我们家的一些家具上也有伯父的手艺。对于年幼的我来说,这让我觉得神奇,也让我喜欢。”陈金成回想着30年前的旧事,仿佛时光并未走远。
从小培养的兴趣和积累的常识,也促成了陈金成在大学里选择了雕塑专业。和只会木雕的伯父不同,在学校里接受了专业培训的陈金成,学了很多种雕塑技巧,冰雕、泥塑、泡沫雕、面塑、果蔬雕塑都不在话下。
求学期间,他总是把自己的作品拍照寄回来让伯父点评,伯父看出他“是干这一行的料子”,一直鼓励他。
然而,毕业后的陈金成蛰伏了一段时间,他说,“究竟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路,那时候的他并没有明确的方向”。
陈金成告诉记者,他第一次对面塑“对心”,是2003年的春节在北京庙会上看到了面塑。“当时我心里隐约有一个念头,这或许是我将来要走的路,但具体怎么落地,我并没有头绪。”
2007年,陈金成回长沙就业前去了趟深圳。在那里偶然看到面塑大师萧占行的一个展览。“这不就是我想学面塑的那种感觉吗?”陈金成很惊讶,那种“心动”的感觉又来了。但他还是压抑住了心中想要拜师的冲动,回到长沙在五星级酒店里做美工师,每天与果蔬打交道。
再后来,在长沙开福区组织的一场技能竞赛上,他用南瓜雕刻的作品获得了全场最高分,却听到现场观众说:“这么好看的东西,如果能够保存下来有多好啊!但果蔬作品只能放置一两天,太可惜了。”
在陈金成心中潜藏了几年的念头在那一刻一下子清晰了。“学了那么多技艺,却没有一门特别精的,我必须有取舍,面塑就是我今年的主要方向。”陈金成回忆道。
2008年,不顾身边朋友同学的反对,陈金成毅然决然地辞职去了深圳,在那里正式拜萧占行为师。
潜心学技八个月
秉持着“要学就全身心地学”这样的想法,积蓄不多的陈金成在深圳关外租了房。他每天中午12点坐1个小时的公交车赶到萧占行的工作室,晚上8点返回,上午就在出租房里练习。
“可能大家想象中的样子是,萧师傅边雕边教,我边练边学。其实并不是这样,师傅每天要完成的订单很多,我只能守在旁边看,然后拍下作品的照片,回去自己琢磨。”陈金成告诉记者,拜师之初,师傅话少,他也没话说,两人就这样“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
后来他发现师傅爱从评书里找灵感,为了和师傅处在同一个频道上,陈金成买了当时流行的MP3,开始在往返工作室的路上、在家里雕刻时,听评书,查典故,了解历史。
渐渐地,他开始能接上师傅的话了,师徒俩终于“调到了同一个频道”,话题也就多了起来。
他开始敢于提问,萧占行也会经常从细节上指点他:“我们萧派与一些传统面塑艺人不同的是,我们着重四大名著中的人物,也着重其中的文化。每一个人物都有背景、有故事。”
“你看这尊关羽面塑,他是武将,那无论是骑马、站立、持刀,还是经典的捋须动作,都要呈现力感。神情上,丹凤眼、枣红脸、嘴角上扬带着一丝傲气,整体要给人一股正气。服饰上,他的盔甲制式、衣袍颜色、腰带上的图腾、长刀的比例等每一处都要符合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指着工作室里一幅作品,陈金成向记者介绍着作品上的每一个小细节。这些,都是当年在深圳,师傅教他的。
在深圳学技整整8个月,除了日常的雕刻外,陈金成还逼着自己每日完成5—6个头像的雕刻,不雕完绝不休息,练到凌晨是常事。“师傅说了,神态是一个人物的精华所在。”
希望集结更多力量传承老手艺
2009年,回到长沙的陈金成开始四处“推销”自己的手艺。
“最初是在长沙一家酒店开设了展台,平时我也在那进行一些展示。”陈金成说。更多的时候,他是通过湖南省工艺美术馆授课和做公益活动展览的方式,来推广这项老手艺。
2014年,已经在行业内小有名气的陈金成被“引入”了太平街文创集市,有了自己第一间工作室。2016年9月,他代表湖南面塑参加在山东举行的“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以面塑“游子吟”作品斩获泥面塑比赛项目银奖。
传统面塑必须防潮,淋点雨沾点水就霉了,陈金成现在使用的面团都是他亲手调配,再通过蒸、煮等方法处理,可塑性强,可水洗不怕摔,易于收藏,最重要的是无公害。“目前我们使用的这个原材料已经经过三年多的不断试验,正准备申请专利。”陈金成说。
在不断与顾客打交道过程中,陈金成愈发地了解,“在新时代老手艺要适应人们的审美需求,适应市场需要,必须创新、改良”。除了传统题材,陈金成紧跟时代,从流行动漫中取材。不久之前,《哪吒之魔童降世》热映,他就根据电影创作了哪吒、敖丙等主角的面塑,深受广大年轻漫迷喜爱。
爱上面塑可能是一分钟的事,但守护非遗艺术,却是一生的事。
虽然不善言辞,不事张扬,陈金成还是走进校园、机构、残联学校,走进民众的视野,教授面塑艺术的技艺。对于此,他从不吝惜自己的手艺和经验,向学生们讲述、提点,传授。
除了太平街的工作室,陈金成还在星沙开了面塑培训班。在他的计划里,已经在着手选择更大的场地,打造成长沙面塑文创基地,在那里,从原材料的生产到面塑作品的完成,都会有最直观的展示,学生们很多有趣的想法也能够真正落地。
“想把面塑艺术提到一定的高度,不是我一人之力可以做到的,需要慢慢地形成一个氛围,而我正在为此努力,能付出多少就付出多少。”陈金成说。
来源:湖南工人报
编辑:李文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