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湘潭市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锻造产业工人队伍侧记
2021-07-19 17:38:23 字号:

技能成才 匠心逐梦

——湘潭市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锻造产业工人队伍侧记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郑镱慧子 陈姿雯

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一个没有多元化技能的国家,不可能成为一个繁荣的经济体,也不可能在世界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我国从“两弹一星”到神舟飞天、嫦娥奔月,都离不开技能人才的担当与奉献。在这些大国重器的背后,也时常能找到湘潭技能人才的身影。

前不久,湘钢焊工高级技师艾爱国获得了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这无疑是全湘潭人民的荣耀时刻,更是技能人才的“高光时刻”,他身上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也随之大放光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座老工业城市,湘潭需要这样的精神,也一直致力于弘扬这种精神。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的理念更加巩固,湘潭培育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的土壤也更为肥沃。截至目前,全市技能人才总数已达14.8万人,其中,24.32%为高技能人才,从数控技术“门外汉”成长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数控专家”杨芳,致力于研发新型灶具的“灶神”伍斌强,以精湛技艺完美诠释“钢铁侠”意义的冯宇……他们坚守初心,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了不平凡的业绩。

开“路子”:让技能出类拔萃

在41个工业门类中,湘潭市的工业门类就有36类。虽说是工业大市,但总体而言,湘潭市制造业大而不强,加快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关键在于提高创新能力,而工匠精神是助推创新的重要动力。技能人才培养,又是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行动。

日前,来自江南集团的王晓华就从最近一期的“金蓝领焊工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顺利毕业了,随即将所学运用到了实际工作中。他带领团队对企业生产的一产品焊前预热、焊接参数、焊后保温措施等方面进行综合改进。短短1个月内,就顺利将产品RT(射线检测)的合格率由95%提高到了99.9%。

近年来,湘潭市把技能人才的培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先后出台了《湘潭市“金蓝领”培训工程方案》《湘潭市职业技能培训聘任企业“双师型”指导老师管理办法(试行)》《关于推进技能振兴促进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莲城工匠”铸造工程实施细则》《湘潭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等多项政策,基本建立了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模式,贯通从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到高级技师的培养通道,一大批像王晓华一样的产业工人从中受益。

尤其是2013年,湘潭市为适应企业转型升级需要,重点在装备制造业率先实施“金蓝领”(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由政府买单,根据培训职业(工种)不同另外给予4000~5500元/人的培训补贴。从开班申报资料、学员资格的审查,培训过程的查课到考试鉴定的督查,相关部门都会开展不定期的检查,从而保证培训教学质量。凭借“精、实、高、严”的特色培训机制,“金蓝领”为全市各类企业培育了千余名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成为全省高技能人才培训的标杆之一。学员人数逐年增长,已从每班20余人,增长至今年的60人。

搭“台子”:让人才有为有位

进入7月,和天气一起热起来的,还有技能人才圈子里的气氛,因为湖南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湘潭市选拔赛正在预报名,一大批有扎实技术在手的产业工人正摩拳擦掌,准备在这个全新的舞台上展现自我。

技能人才要释放技能报国的“正能量”,离不开技能大赛等平台的搭建。近年来,湘潭市各级各部门、企业、技工(职业)院校都积极为年轻“小匠”们“出圈”创造机会,举办的各类职业、职工技能大赛如“雨后春笋”,产生了200余名“湘潭市技术能手”。最近捧回“全国技术能手”的苏建军,就是在2004年湘钢职业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的。

经过不断比拼、培训,这些从市级竞赛舞台上涌现出的作风过硬、技能精湛的尖子人才,又被输送到省、国家级竞赛平台中接受锤炼。2016年以来,全市共有8名选手在国家级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26名选手在省级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特别是2020年,湘潭市参加第九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湖南选拔赛的23名选手中有15人获奖,整体获奖率全省最高,湘潭市代表队荣获市州团体一等奖,展现了湘潭技能人才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高超的技术水平,再次擦亮了“湘潭工匠”的金字招牌。

为技能人才搭建宽广舞台,当然也要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提高他们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社会待遇,使他们在经济上有保障、发展上有空间、社会上有地位。

不少企业建立了技高者多得的技能人才收入分配和技术工人创新成果按要素参与分配制度。以国有企业湘钢为例,该企业于2001年启动了科技周活动,对科技和技能人才及创新项目进行评比奖励,近几年改为两年一届,奖励力度不断加大,2019年科技周活动奖励资金共495.3万元,2021年这一资金奖励支出达610万元,其中,特别设置了科技进步特等奖项,单项奖励高达50万元。另外,企业还对正高级职称的科研、技术人员奖励5万元,获得“科技之星”的每人奖励1万元。这大大提高了技能人才的积极性,也形成了以技能论英雄的氛围。

“劳动模范的评选,也向工匠型人才倾斜。”市总工会劳动和经济服务部负责人说,从近五年的劳模评选结果来看,技能人才占比在40%以上。其中,2020年湘潭市获评的6名“全国劳动模范”,有3人为技能人才,他们可享受相应的工资提档升级、特殊津贴、福利待遇等。

强“底子”:让队伍日益壮大

工匠精神贵在传承,要想真正落地生根,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共同塑造尊技重道的文化氛围。随着一批“大国工匠”走向“前台”,让工匠精神不仅有了具象的模范代表,而且有了可学可敬的典范。

如何让“亮一点”变成“亮一片”?

2019年,湘潭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组织实施湘潭市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八项行动的通知》,决定通过实施湘潭市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八大行动,加快建设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其中,实施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全域构建行动中明确,鼓励名师带高徒,加强劳模创新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等。

湘电集团结构件事业部电焊工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刘新新,就是“传帮带”的践行者。2011年,他和焊装车间的另外两位高级技师、4位技师组建了“技师义务保障队”,不定期集结到车间去观看青年焊工的技术操作,将自己摸索总结的宝贵经验拿出来分享并给予技术指导。10年来,他利用自创的“模拟教学法”和“1+1+1”的培训模式,坚持义务为焊工传授技艺,累计培养焊工人数达540人。经他一手培养出来的焊工高级工有157名,技师35名,高级技师7名。企业也在2014年成立了“刘新新工作室”,该工作室2020年被评为“示范劳模创新工作室”。

自2008年“艾爱国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至今全市已成立了55家劳模创新工作室。通过师傅带徒弟这种“传帮带”的方式,越来越多的产业工人在工匠精神的引领示范下迅速成长,为湘潭市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来源:湘潭在线

作者:郑镱慧子 陈姿雯

编辑:李志杰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