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湖南第一批援沪医疗队接管一整舱核酸检测工作!日均5万管,起跪作业上千次
2022-04-07 15:12:17 字号:

共饮一江水,湘沪两情深。上海疫情牵动三湘儿女的心。一声号令,火速集结,4月3日,湖南第一批援沪医疗队(以下简称“湖南医疗队”)104名队员连夜飞抵上海嘉定区,共同守“沪”!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本报记者连线湖南第一批援沪医疗队领队、湖南省卫健委医管中心主任刘青松,记录上海战“疫”前线的湖南速度、力度与温度。

图片

▲湖南第一批援沪医疗队领队、湖南省卫健委医管中心主任刘青松作出征前表态。

火线集结 104名“大白”由湘抵沪

长沙至上海,约1100公里距离。

4月3日,湘西州、永州、常德、省直等医疗单位,104位专业核酸检测人员接到紧急召唤,火速集结,拧成一股绳,共赴上海开展抗疫工作。

10小时内集结完毕;下午5时自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出发;晚上7时抵达上海;晚上10时,紧急召开视频会议、开展系统培训、检测基地踩点……次日凌晨3时,确立好后续支援工作方案后,医疗队的管理团队和业务骨干们这才返回入住的酒店。

图片

▲“大白”防护服上写着“上海加油”。

这是湖南医疗队抵达上海的第一夜。夜已深,黄浦江畔,这座国际大都市早已“入眠”。

来不及消除旅途的疲惫,刘青松和他的医疗队员们依然紧绷着神经。与时间赛跑,战“疫”任务、协调沟通、后勤保障等各项工作,都需一一落实落地。

104名队员,最大年龄56岁,最小年龄24岁;党员42人。因条件有限,队员们分散居住在两个相隔近30公里的酒店,实行闭环管理。这一夜,湖南医疗队迅速成立临时党支部,明确管理团队和机制,除领队与2名总联络员以及省直、常德、永州、湘西州4个小组的正副组长外,另分设综合协调、后勤保障、信息宣传、感控管理4个工作专班,快速实现分工协作,保证全队高效运转。

图片

▲上海嘉定区为湖南援沪医疗队协调保障生活物资。

面对即将迎来的一场“硬战”,刘青松只言:“越是艰险越向前!”

核酸检测 日均5万管,起跪作业上千次

“上海加油!”4月4日清晨7时,伴随着一声声加油打气,首批“出征”队员集结出发。8时入舱后,不到24小时,湖南医疗队正式独立接管上海凤凰实验室的2号大舱。

图片

▲湖南医疗队独立接管上海凤凰实验室的2号大舱。

位于嘉定区的上海凤凰实验室核酸检测设计通量为每24小时10万管。4月5日,该实验室承担了上海全市近6万管的核酸检测任务。其中,由湖南医疗队接管的2号舱,每日需承担一半检测任务。

“我们以33人为一组,分为3小组,每12小时轮转一班,全天开展核酸检测工作。”刘青松告诉记者,每个小组中,8人负责样本前处理,2人负责试剂配制,20人负责核酸提取,3人负责核酸样本扩增,每日24小时作业可独立完成检测5万管。

12个小时的坚守,意味着厚重防护服下,是队员们12小时不出舱、不敢喝水、不敢上厕所······“队员们裹好尿不湿就进舱了,不敢出舱,也不舍出舱。”刘青松回忆道。

“起跪作业上千次,最高一层需要拿凳子垫脚才看得到。”让刘青松更为泪目的一幕,发生在扩增区。

图片

▲起跪作业,让人泪目。

在临时搭建的方舱和气膜实验室中,为了增大检测量,医疗队尽量在货架上多放置了扩增仪。该区域货架一共分为三层,共摆放了62台仪器。第一层的曲线结果,队员们只能跪着才能查看,而最高层的曲线结果,需用凳子垫脚才能看到。

“为了能尽快拿到检测结果,大家都在努力克服困难。”刘青松说,“这也是千千万万核酸检测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常态。”

湘沪携手 共待疫散花开

“和2500万上海人民一道,齐心协力,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而我也必须带领我的队员们健健康康返回湖南!”电话里,刘青松不断与记者重复着出征前自己曾许下的诺言。

图片

▲日夜奋战,只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昔日车水马龙、人流如织的街道,因疫情防控需要,如今已是空荡冷清。而在刘青松看来,上海人民的热情与细腻,却并未因此缺位。

“上海市委常委、统战部郑钢淼部长代表市委市政府送来暖心问候和对医疗队的感谢,嘱托湖南队员保重身体做好防护。”

“负责对接湖南医疗队在沪期间衣食住行保障的上海市经信委高度重视,全力协调酒店住宿、餐饮、生活物资等保障事宜。”

嘉定区委区政府成立物资保障专班;热心的大巴车司机拉着自己在附近找商店;湖南驻上海办事处、湘籍在沪联谊会商会和各界爱心人士等自发为医疗队补给物资······夜更深了些,刘青松向记者细数着连日来自己的所见所感。

图片

▲携手抗疫,共待沪上疫散花开。

“被疫情完全打乱了生活节奏的上海人民,有更多的不易。”刘青松告诉记者,“湖南医疗队也将与上海人民一道,共待疫散花开!”

来源:湘工e家微信公众号

编辑:李文洁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