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国产盾构机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梦想到实际”的光荣征程,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掘进机研究院副院长张帅坤,便是其中的一名亲历者和见证者。
2008年,张帅坤大学毕业后进入隧道施工行业,干起了开山挖洞打隧道的“地下生活”,用的是进口盾构机。
“记得开建广深港狮子洋隧道项目,正是广州最热的时候。”张帅坤说,隧道内空气不流通,施工现场的温度能达到40多摄氏度,在地下的工作时间长达12小时,一天到晚像“蒸桑拿”,加上南方湿气重,身上起了一片片红肿发痒的皮疹。当时,他一度产生了退却的想法。
但项目上的老师傅却鼓励他说,盾构机一直被国外“卡脖子”,要先从盾构司机开始干,逐步掌握这台“洋盾构”的关键核心技术,为研制自己的盾构机打好基础。张帅坤咬牙坚持了下来。
“直到今天,我都十分感谢这段‘在地下’的经历,因为我后续设计盾构机的理念,几乎是来源于当时的亲身经历。”
那时候,一台国外进口的盾构机要花费两亿多元,不但交货周期长达两年,而且设备不适应中国多样多变的地质条件,故障率高,时常会有小毛病,国外厂家的服务更是跟不上。
这些遭遇让张帅坤深刻地意识到,唯有自立自强,打破国外垄断,国产高端装备才能真正“站起来”。
2010年,张帅坤正式入职铁建重工掘进机研究设计院,参与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盾构机。
2010年10月8日,公司第一台自主研制的盾构机“开路先锋19号”成功下线,以每月600多米的掘进速度,建功湖南长沙地铁2号线项目。此战一炮打响,国产盾构机以全生命周期服务和更低的价格,完胜国外品牌,“洋盾构”在中国市场被迫降价30%。
2012年,兰州地铁1号线工程要四次穿越黄河,地质十分复杂。首次担任项目带头人的张帅坤用两年时间研制出一台适合工程极端地质的盾构机,成功实现四次穿越黄河,一战成名。
“记得2018年,我们一次性出口俄罗斯五台盾构机,助力莫斯科地铁工程,以日进尺35米的中国速度掘胜零下30摄氏度极寒,刷新俄罗斯地铁施工新纪录。”张帅坤说,当时俄罗斯专家说,“60多年前,我们告诉北京怎么修地铁。60多年后,我们采用中国的盾构机修建莫斯科地铁,中国人了不起!”那一刻,他的心中无比自豪。
2020年初,在新冠疫情最严峻的时期,张帅坤和团队仅用7个月时间成功研制国产首台最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开挖直径达16.07米,总长150米,应用于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而国外厂家研制同等产品则需要14个月。
如今,国外的盾构机已逐步退出中国市场,铁建重工的产品却出口到亚、欧、美、非30多个海外市场,向国外输出中国式现代化科技成果和中国标准,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打开了中国装备装备世界的开拓之路。
来源:湖南工人报
编辑:李文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