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职创三湘·银发创客|胡晓琴:创新传承龙须草编
2024-05-27 10:17:40 字号:

手拿龙须草,一扭一钩,一绕一缠……在胡晓琴的巧手下,一支极具韵味的龙须草玫瑰花就编织完成了,栩栩如生。

“龙须草,长在悬崖,全身是宝,十分难得,是我们临武县独有的瑰宝。而龙须草席,更是清朝时的贡品,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胡晓琴微笑着说,作为第四代龙须草编织技艺的传承人,她不仅继承了这门手艺,更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创办了临武县湘菲编织工艺品有限公司。

图片

第四代龙须草编织技艺传承人胡晓琴。

如何才能让龙须草编得到更好地传承?如何才能让这些传统手工艺品融入大众生活、走向世界舞台呢?胡晓琴一直在探索。

临武瑰宝

临武龙须草席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曾为贡品,是湖南省非遗项目,20世纪50年代曾在莱比锡世界工艺博览会上获奖,被赞誉为“世界独有的手工艺品”,至今仍然是出口免检产品。

从小,胡晓琴受家中长辈的熏陶学习龙须草席的编织,对它产生了热爱。“初中时,我和玩伴常一起学龙须草编织。有一次,我俩居然从头至尾完整地编好了一床龙须草席,当时非常开心,很有成就感。”她回忆道。

1988年,年仅20岁的胡晓琴因援非项目,被国家以草编专家师的身份派往非洲,教授当地人以当地植草进行编织和创作,以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她在非洲一呆就是十多年,将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这片土地,将自己所学、所想和所感,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需要帮助的非洲学生。

2012年,胡晓琴回到临武,却发现龙须草席已是销声匿迹,几乎无人编,濒临失传。“内心五味杂陈,更多的是感到遗憾和痛心。”于是,她下定决心要把龙须草编做起来,一定要让这门珍贵的技艺发扬光大。

坚守技艺

2016年,胡晓琴创立了临武县湘菲编织工艺品有限公司,致力于传承和发扬龙须草编技艺。然而在当时,她的做法并未得到周围人的看好。许多人认为,手工编织赚不到钱,且龙须草难以采集,材料供应上可能不稳定。即使采回来,从一根草到一床席,这中间需要经过繁琐且讲究的工艺过程,包括采草、煮草、晒草等十几道工序。尤其采收时,要选择晴天夜晚多露的天气,爬上高山陡岭。采下的龙须草需要马上晾晒,直至绿草变成金黄色或白色,还需经过木锤锤打和刀刮,直至平整光滑才能用于编织草席。

一件1.8米的龙须草席手工制品,需要8000根左右龙须草,并需编织手艺人花半个月以上的时间编织完成。

图片

龙须草席。

尽管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胡晓琴却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她坚信,只要不断创新和尝试,就一定能够让龙须草编焕发出新的活力。因此,她一切亲力亲为,从采草开始,不管多苦多危险,坚持攀爬悬崖峭壁,与专门的采草人员一起采草。她认为识草、采草应是传承龙须草编技艺的必修课,避免很多人在传承中连龙须草都不认识了。“如果我不主动做这件事,临武的龙须草编技艺就可能会失传,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中。”胡晓琴坚定地说。

创新传承

缓解了原材料供应问题,却又面临编织手艺人问题。临武龙须草编织技艺,要熟练掌握人字花、五角花、平花、横花等编织花纹样式。

为了扩大编织人才规模,胡晓琴从2017年开始,先后开展了四次中规模编织培训,将农村里的留守老人、妇女组织起来,进行编织教学并一对一地指导,但效果并不明显。于是,她只能改变策略,通过个人的力量将龙须草与时代结合积极创新。

图片

胡晓琴积极推广龙须草编文化。

胡晓琴深知,一个公司想要存活下去,那绝不能只有龙须草席一个产品,一定要推陈出新,与时代相结合。龙须草编,需要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于是,她开始研发新产品,如太阳帽、手提袋、扇子、沙发垫、字画、笔筒、手包、鞋垫等,让龙须草编制品更加多样化。同时,她还积极推广龙须草编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门技艺。

图片

图片

多样化的龙须草编制品。

“这种纯天然、无污染、无异味,且充满质感的纯手工龙须草编系列制品,其前景无限。”

胡晓琴介绍,产品属中高端,且生态环保,深受世界各地客户的喜爱。目前,公司生产的太阳帽每月生产200多顶、手提袋200多个、沙发垫300多个,并成功销往世界各地。去年,公司营业额达到80多万元。

“今年是临武湘菲编织工艺品有限公司成立的第七年,这中间有很多的不容易,但我不会放弃,会一直坚持下去,也会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我们临武的龙须草编。”胡晓琴说。目前,她已将女儿培养成第五代传承人,希望她带着更多年轻人来一起创业,将这门手艺发扬和传承下去。

来源:湖南工人报

编辑:李文洁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