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岳阳市总工会2025年度金秋助学行动升级,为困难职工子女“筑梦启航”
2025-08-20 15:09:26 字号:

“作为一名艺术生,我以527分的文化成绩加252分的专业成绩,有幸被上海东华大学录取。今天站在这里,每一句话都承载着我满心的感激。”8月18日,岳阳市总工会会议室,攥着录取通知书的小彭声音哽咽。

台下,他的母亲悄悄抹泪——这位单亲妈妈靠着微薄工资和贷款,独自扛起患病的儿子、年幼的女儿和学艺术的小彭。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个晚上,小彭和母亲既激动又焦虑,彻夜难眠地琢磨着学费的着落。

此刻,小彭与其余10名学子共同站在“筑梦启航”助学金发放仪式的灯光下。这标志着岳阳市工会金秋助学行动从“金秋送暖”向“全程陪伴”的深刻转型。

用脚底板核实出“真困难”

“确保每一分钱,都流向最需要的家庭。”岳阳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林治学介绍,此次助学创新实施“逐级申报—资料审核—入户核实—逐级公示”四步工作法。核心在第三步——入户核实。

7月下旬,酷暑炙烤大地。岳阳市总工会20余名干部和工作人员兵分四路,敲开11名候选学子的家门。市职工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刘倩记忆犹新:走进小彭家时,墙面的裂缝与妹妹磨破边的旧书包无声诉说着窘迫。“母亲做保洁的工资条、哥哥的病历、学费欠条……这些‘活的证据’申请表上看不到,走进孩子们家里,眼前的景象如此真实。”市职工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李剑波走访学子小静家时,看到简陋的平房中除必需桌椅外没有其他像样的家具,揪心不已。

杜绝“纸面困难”,是精准帮扶的第一步。由岳阳市四所省级示范高中学校工会全面摸底排查、初筛推荐,岳阳市总工会干部用脚底板核实出“真困难”。最终,11名品学兼优学子入选,他们均考取了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

不要“发了钱就了事”

与以往一次性助学金不同,岳阳市总工会2025年度助学行动立下四年之约:首年资助6000元,后续三年每年6000元持续支持,总投入26.4万元。首批6.6万元已实名直付至家长账户。

“四年承诺是定心丸。”小粤的父亲,是八年工龄的环卫工。小粤今年以606分的成绩被中国传媒大学编导专业录取。她说,想把学到的知识用在家乡建设上:“作为在岳阳这片土地上长大的孩子,我太清楚家乡的好——洞庭湖的壮阔、岳阳楼的底蕴,还有像父亲一样默默付出的劳动者们,都是我心里最珍贵的记忆。在大学里,我将带着这份来自家乡的多重温暖,刻苦学好专业。”

值得一提的是,“线上+线下”关怀机制的“动态跟踪”同步启动。“我们不要‘发了钱就了事’。”林治学表示,工会将动态跟踪学业、联动所在高校提供支持,定期了解受助学生学业、实践、生活情况并及时回应;结合次年度学业成绩、综合表现及家庭情况复核,动态评估确保精准长效。

更重“精神赋能”

“‘金秋助学’解‘进门难’,‘筑梦启航’助‘跑得远’。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我们要把他们育成‘大树’。”林治学向记者阐释品牌升级逻辑:帮扶范围延伸至灵活就业人员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子女;帮扶周期从“一次性”变“长周期”;服务从“给钱”转向“赋能”。通过“全周期陪伴”,为学子扫清经济障碍、激励成长,更传递重视教育、关爱民生的社会正能量,助力形成向上向善的风尚。

在资金支持外,“筑梦启航”更重“精神赋能”。现场,11名学生扫码加入专属微信群。市总工会干部欧阳锋介绍,将通过微信群促进学生分享交流,互学共进,利用寒暑假组织返乡学子座谈、参观家乡发展,引导参与志愿服务等活动,“有5个孩子学建筑,工会干部正联系本地企业安排假期学习实践,让他们看见家乡需要”。

“工会为我点亮一盏灯,我也要成为照亮别人的光!”小彭向在座的工会干部深深鞠躬。他计划加入大学志愿服务队,将善意传递,并以所学回馈桑梓,做有担当的时代青年。

在启动仪式上,岳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喻文将助学金与精心准备的行李箱递到学子手中:“箱子装着家乡的牵挂。无论走多远,岳阳永远是港湾。”这是工会为学子系上的“安全绳”,也是游子归巢的约定。

来源:湖南工人报

编辑:李文洁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