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牢记嘱托媒体龙江行 | 大庆油田刘丽工作室:石油精神引领创新 匠心筑梦培育英才
2025-09-21 17:35:41 字号:

在广袤的松辽平原上,大庆油田这片能源热土孕育了无数英雄模范,刘丽便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18日,由黑龙江省总工会主办的“牢记回信嘱托锻造产业铁军”全国网络媒体龙江行活动走进大庆油田第二采油厂第六作业区采油48队采油班,见到了班长刘丽,她是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技能大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党的二十大代表。她凭借着对石油事业的无限热爱和执着追求,从一名普通采油女工成长为行业内的领军人物,并成立了工作室,为石油事业培育英才。

自成立以来,刘丽工作室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激励下,以创新为引擎,以人才培育为核心,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浪潮中奋勇前行,书写了一段段令人瞩目的传奇。

刘丽工作室领衔人工作室下设11个专业分会,成员涵盖生产一线35个工种,多达531人。这里汇聚了众多技能精湛、勇于创新的精英人才,他们来自不同的岗位,却怀揣着共同的目标——为油田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工作室聚焦技能人才培养及生产难题攻关,探索实施“研产用”一体化创新模式、“235”培训模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研发成果1200多项,推广应用成果10000余件,创经济效益1.2亿元,培训员工15000多人次。先后被评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全国五星级班组、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入选“新中国70年最具影响力班组”。

“研产用”一体化攻克技术难题

工作室注重发挥劳模、技师的引领带动作用,成立了涵盖全厂采油、集输、油藏等35个主力工种、12个生产专业的“技师之家”。

成员中技师、高级技师、首席技师、技能专家云集,女成员占比54.1%。形成了专业内集中优势、跨系统强强联合、多工种联合作战的研发模式。通过联合攻关,工作室相继研发了《上下可调式盘根盒》等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65项,群众性技术革新1048项。

在解决抽油机光杆易腐蚀导致盘根漏油严重的问题上,刘丽带领团队成员每天上井观察、记录,查找资料、设计图纸、反复琢磨。

经过不懈努力,研制成功了“上下可调式盘根盒”,并进行了五代改进。这一成果使密封圈使用寿命延长了整整6倍,更换时间节省30分钟,单井日节电11度,目前已在油田范围内推广600余套,累计使油井多产油6万余吨。该成果获中国石油首届一线创新成果一等奖、第六届全国职工创新成果奖等。

刘丽工作室坚持把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作为创新的发力点,开展“一线巡诊、专家坐诊、难题会诊”。

不定期组织成员到生产现场征集攻关课题,引导大家结合实际、对症下药。在解决基层一个老大难问题中,采油、机械、测试等10余名不同专业技师专家成立研发小组,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从源头上消除了传统设备带来的安全隐患。

近几年,工作室团队开展“管线高回压治理、反冲洗流程改进”等疑难问题联合攻关500多项,提出合理化建议1000多条,总结操作法50个,挖掘巧技绝活300多项,累计创造经济效益2600多万元。随着油田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的步伐加快,刘丽工作室率先引入3D打印技术。

这一前沿数字化制造工具拓宽了成员的视野,使研发的创新设计得以快速建模、成型,省略了传统研发中革新样品的多道加工工序,极大加快了研发速度,显著降低研发成本,大幅提升成果研发成功率。截至目前,工作室已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创新成果模型300多件,累计节省研发费用超过百万元。刘丽工作室还首创“研、产、用”一体化模式,彻底打通研发、生产、应用“全链条”。

整合资源,分类建设,满足成员加工生产需求。依托工作室配备必要加工设备,实现简易革新项目即时研发、即时制造、即时应用;依托机械维修大队创建革新制造基地,对需要推广应用的成果进行规模化生产。目前已加工各类革新产品25批次2344件套,攻关效率显著提高。

厂里为工作室开辟了革新成果示范区,统筹开展新技术、新成果的先导试验。

工作室经过精挑细选、逐项对比,先后共有50项292件成果在示范区进行对比应用试验。推行革新成果试验制度,在安全、效益、能耗指标达标后,开展多功能集合实验,在示范区内进行磨合完善、定型推广。几年来,“毛辫子吊装工具”在油田采油队推广应用774套,“螺杆泵井多功能电缆护管”在油田推广应用1000多套;2023年推广的“新型注水井在线取压器”,实现了数字化设备复杂环境下的应用需求,在油田生产现场推广300套,该项成果于2024年3月获得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一线生产创新基金的优秀项目,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一线创新成果二等奖。

“阶梯式”培训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刘丽工作室从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入手,针对岗位员工不同层次、不同成长阶段,实施“阶梯式”培训、“235”模式。累计培训学员16000多人次,引领广大职工操作新设备、学习新工艺、拥抱新技术。通过优化协同培育模式,点对点组织优秀的技能专家与技术骨干结成师徒帮教对子,面对面进行技能帮教,使工作室成为全油田、全系统、全国技能竞赛摘金夺银选手孵化的基地。组织专家编写《采油工》《集输工》等教程50多套,作为石油行业标准化教科书,已被40多万名产业工人学习使用。在工作室的培养下,389人成长为公司级技术能手,6人被评为中石油集团公司技能专家、12人被评为大庆油田首席技师,入选人数居油田之首。2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5人获得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省五一劳动奖章、省巾帼建功先进个人。

刘丽工作室成员积极走出去,与大港油田宫艳红、辽河油田赵奇峰等工作室建立集团公司内部联盟,开展学习研讨、技术交流、互学互鉴等活动。

还到石油行业、航空行业、电力行业、建筑行业参观学习,拓宽行业视野、拓展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选派工作室骨干成员到美国休斯敦中国石油研发中心、清华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交流学习,与专家学者一起带着课题进行攻关,使工作室成员的知识领域得到了跨专业拓展,复合技能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刘丽工作室成员中半数以上是女技师、女劳模,来自采油、集输、化验、仪表等岗位,覆盖了采油厂的35个主体工种。

工作室以“女职工创新工作室”为载体,组建革新资源共用、创新经验共享、生产难题共克的“女工匠创效联盟”,成立“女子攻关小组”,充分调动女工精细挖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广泛开展难题攻关、交流研讨、成果推广。2023年,在全总女工部组织下,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的七家工作室建立了女职工巾帼创新联盟,通过搭建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女职工创新工作室跨区域、跨专业的共建平台,促进工作室加强横向联合,贯通创新链、产业链和服务链,引领更多女性产业工人投身技能报国。

紧跟时代步伐续写辉煌篇章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对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刘丽工作室将紧跟新质生产力发展步伐,在“红工衣”和“白大褂”的联合攻关上进行积极探索和尝试,促进科研人员与技能专家的深度融合,攻克技术瓶颈壁垒,将成果试验及新质生产力转化的辐射面进一步扩大。工作室将加大技能人才的梯队培养,以年龄、学历、专业、岗位为要素,明确目标,制定详细的培养规划。积极响应省“4567”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积极践行“走出去”战略,用心深耕协作共建,从一个采油厂的“技师创新联盟”建设入手,扩容到大庆油田“1+N”创新联盟,再到建立龙江创新联盟、全国女职工巾帼创新联盟,努力将技术和创新的“朋友圈”越做越大,与行业内的各大油气田企业、行业外的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等企业开展技术交流,远播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擦亮龙江品牌闪亮名片,为建设世界一流现代化百年油田,为助力龙江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为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全部智慧和力量。

刘丽工作室,在石油精神的指引下,以创新为帆,以人才为桨,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海洋中乘风破浪,驶向更加辉煌的未来。它不仅是大庆油田的骄傲,更是全国产业工人学习的榜样,激励着更多的人在各自的岗位上拼搏奉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来源:东北网

编辑:李文洁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