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阿勒泰生长的文字 读李娟《我的阿勒泰》

来源:湖南工人报 编辑:李文洁 2018-10-19 23:07:59
时刻新闻
—分享—

阿勒泰,我国最西北的一个角落。那里经济落后,人烟稀少,也鲜见闻名遐迩的风景名胜。若非朋友推荐李娟的散文《我的阿勒泰》,我对遥远大西北的这个既有原始风情,又充满神奇色彩的地方,真是知之甚少。

在朗朗秋日里读李娟的这本散文集,真有一种走进了边地浩荡、辽阔秋色里的惊艳感。这本散文集分为《记忆之中》《角落之中》《九篇雪》三辑,一共35篇文章。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每一个文字,这文字里散发出来的独特“野味”,与阿勒泰的苍茫大地是匹配的。

阿勒泰养育了李娟,也养育了她独特的文字。她写滴水泉的传说,“乌斯曼的烈马走出了一条忽明忽暗的道路,笔直地戳向滴水泉”。写年夜散步,太阳刚落,“月亮静静地浮在天空的另一边,边缘薄而锋利”。还有对外婆的怀念,“外婆,你不要再想我了,忘记我吧!忘记这一生里发生过的一切,忘记竹林,忘记小学的六楼。吐一吐舌头,继续你绵绵无期的命运……最安静与最孤独的成长,也是能使人踏实、自信、强大、善良的。大不了,吐吐舌头而已……”(《想起外婆吐舌头的样子》)她对故乡的眷念也是那么特别,“我不是一个没有来历的人。我走到今天,似乎是我的祖先在使用我的双脚走到今天;我不是一个没有根的人,我的基因以我所不能明白的方式清清楚楚地记录着这条血脉延伸的全部过程;我不是没有故乡的人——那一处我从未去过的地方,在我外婆和我母亲的讲述中反复触动我的本能和命运,而永远留住了我。那里每一粒深埋在地底的紫色浆果,每一只夏日午后准时振翅的鸣蝉,比我亲眼见过的还要令我感到熟悉”(《我家过去年代的一只猫》)。

《喀吾图的永远之处》,写一个孩子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居然连夜冒雪,跑了几十公里荒野路程,来店铺作一个解释。多么值得珍惜的淳朴民风民情啊。

在阿勒泰,“拖依”(宴会之意)就是年轻人最为向往的时空,那妙不可言的时空在李娟笔下铺开了,最后却凝在了那位心上人身上。在《乡村舞会》里,由于年轻,她喜欢上的麦西拉最终还是与她擦肩而过了。“我说不清楚我是在爱着这样的世界,还是在怨恨着。角百灵飞快敏捷地从前面不远处的刺玫丛中蹿起,划着弧线,一起一纵地上升到蓝天之中。我抬头看,一字形的雁阵正浩荡地经过这片天空。万里无云。”作者在写情感的失落时,却把着笔点放在对外物的描写上。外在万物的行为是不是与情感有关?这样的文字到底是忧伤,还是充满期待?让读者也有类似的莫可名状的感觉,一种美好情愫在内心翻腾,复归平静,同时又略带怅惘。你能不爱这样的文字吗?

尤其《木耳》那篇,是写妈妈为了赚更多的钱,发愤地采摘木耳。人们由开始的一无所知到慢慢知道木耳的珍贵,以致木耳的价格由最初的一公斤80元,到后来涨到一公斤400元甚至更多。在利益面前,完全靠心灵维护的社会秩序竟然有些混乱,也让作者和作者的妈妈迷茫不已……

阿勒泰人及他们的生存方式,阿勒泰的山川风物,还有花鸟草虫,甚至那些砂砾,都显现出阿勒泰贫寒却质朴的风采,闪亮含釉的风采。

除了这本《我的阿勒泰》,李娟还有《阿勒泰角落》《遥远的向日葵地》等散文集,尤其是《遥远的向日葵地》刚获得鲁迅文学奖,更是让阿勒泰名声大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神奇的阿勒泰,养大了年轻的李娟,也养育出她奇妙的文字,而这些粘着大漠风沙,披着戈壁阳光与飞雪的文字,又让千万读者看到了阿勒泰的幸福、苦难与悲喜,记住了阿勒泰的坚强与不屈。阿勒泰,像一个打马而去的将士,终于站立在文学史的地平线上。

来源:湖南工人报

编辑:李文洁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工会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