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5分钟天气预报”背后的坚守

来源:湖南工人报 编辑:李文洁 2019-02-15 10:19:05
时刻新闻
—分享—

南岳衡山喜阳峰的峰顶建有南岳望日台,紧邻望日台是一间南岳国家基准气候监测站,工作人员一年四季坚守着此峰制高点,观云雨、测风雪。2月6日(大年初二),记者走访该监测站,拜访站里春节期间仍坚守岗位的气象观测员。

“易高工,新年好。我先喘口气,我们一会开始采访。”这是记者与观测员易建平见面时说的第一句话。而在此之前,记者体验了一趟易建平的上班之路。

喜阳峰海拔1265.9米,因南岳山势陡峭,各处山峰几乎拔地而起,登顶并不算易事。旅游车自山脚沿着山路盘桓而上,将游客送达南天门。下车后只能徒步行至祝融峰或喜阳峰。山路走得人汗流浃背,风吹着云在脚边翻涌。越往上,风越大。

近半小时的徒步,云雾缭绕的不远处,一座风塔若隐若现,总算抵达监测站。敲开大门,记者早已累得气喘吁吁。

“上来一趟的确不容易。今天还算天气好,要碰上雨雪、冰冻天气,更累人。”2019年是易建平在南岳国家基准气候站工作的第23个年头。他告诉记者,站里现有观测员2~3人,采取一人一周轮班制,确保每天都有人值班。按照工作计划,易建平这次于1月30日上山,需独自坚守到2月8日中午才下山。

易建平说,他除夕夜也是在监测站里度过的。“没什么不一样。就是最平常的工作日,值好每一班岗。”易建平一边在系统上录入数据,一边介绍。

南岳国家基准气候站其实就是一幢矮平房,包含一个工作间、一间器具室,以及一个户外观测场。工作间里,两张办公桌上放着四台电脑,另一侧挨个依次摆放着采集器、电源箱、网络传输等设备。

“这里是监测站的心脏。所有仪器测量出来的数据,通过地导通信线缆和采集器,输入计算机。这是一个全自动的工作模式。”易建平介绍说,“电脑上的地面综合观测业务系统软件,按分钟接收数据,对各类气象进行监测。每隔5分钟生成实时数据,自动传送到省气象信息中心,中国气象局也能同时共享。天气预报等都需要利用这些数据。”

易建平对每款仪器相对应的生产厂家都能悉数,在大风、雷暴、冰冻等严重恶劣天气里,仪器、设备各司其职,一直都是他最要好的工作伙伴。

同往常一样,易建平从清晨7点开始,检查计算机等仪器设备运行情况、查看数据采集器显示屏等实时观测数据是否正常、检查自动站实时数据的传输情况、巡视观测场仪器安置及运行情况,这是首要工作任务。易建平告诉记者,所有工作至晚上9点才能结束,若遇上极端天气或其他事故,工作时间无法估计。

尽管仪器能够对温度、风向风速、日照、降雨等气象要素完成实时观测,但山中更为常见的酸雨、雨凇、雾凇等天气现象,却始终要依靠人工观测。

“我认识30多种云。每天的人工观测时间是在8时、14时与20时,我们叫‘大观测’。”易建平所述的“大观测”,不仅包含气象观测,还包括对这帮“仪器”伙伴巡检与维修。

吃过午餐,易建平开始了第二次大观测。记者跟随易建平提前半小时来到户外观测场。尽管当天阳光充沛,但山顶的寒风始终不见减弱。

“这个10.5米高的风塔,我们经常爬上爬下。那是风向风速传感器。旁边的是风向测量杆……”易建平一边检查着各项仪器、设备,一边介绍:“这是暗筒日照计,采用类似于老式照相机原理,一天只能记录一张,是前苏联的技术。你再看旁边这个光电式数字日照计,是我们国家生产的。按分钟进行日照采集,自动传输数据,保证每小时生成计量,很方便。现在,中国制造的气象观测仪器,质量可高了。”

言语中,易建平充满了对中国制造的自豪。

在日照计旁,记者看到耷拉着一个剪了底的矿泉水空瓶。“这是本站根据冰冻特殊情况制作的。日照计外边是一层有机玻璃,南岳冰冻严重时,有机玻璃上的冰层甚至能结到2厘米厚,出太阳时会造成日照缺测。有了这个矿泉水空瓶,套住玻璃,相当于一层抗冰冻保护膜。在工作中,我们也随时会进行一些‘小改小革’,让这些‘小伙伴’更高效地工作。”易建平说,设备、仪器始终离不开人的管理,天气预报每日播出时长只有5分钟,而这背后却是气象人每分钟的坚守。

来源:湖南工人报

编辑:李文洁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工会频道首页